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ID:19203651

大小:19.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9-29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_第1页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_第2页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_第3页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_第4页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应该是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教师在主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自我,逐渐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大写的“人”的运动历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论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除了教师的或从别人那里借鉴来的,就很少有自己的,在作文创作中缺失自我创造内容。此情形恰似张志公先生所讲:“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具体言之,我认为中学作文教学这个“老大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

2、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共性凸现而个性全无,文中难以找到自我主体思维的影子。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以眩目的政治道德泡沫掩饰社会现实与精神现实的真相。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取高分,以达到自身功利目的,于是在教学中便一味地宣扬“崇尚+光明”这一主题,使中学生作文普遍出现情调轻浅甜腻的状况。让林黛玉似的病态审美的文章逐渐登台亮相,有时反而成为上乘之作。  其二、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常以主流与支流的堂皇托词反对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生活的全貌,导致学生为文与做人之间出现两极对立。即“对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与作者所经

3、历的生活原生态之间的完全背离”,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总在客观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之间徘徊,出现文学与人学、作文与做人的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学生为了能在作文中实现为自己迈向成功,以达到浓墨重彩地涂抹一笔的功利目标,不得已之时,只得以主流内容的写作来博得评价人的“好感”。久而久之,文学与人学就会完全在两条线上相悖而行。  其三、学生理性认识水平较低,理性思考能力薄弱,加之中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本质尚缺深层次思考和探索。本来,写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它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作者既要有对生活的外在表象性的认识,更要对生活现象和

4、本质内容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才能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诱发其创作灵感,从而揭示出生活中深刻的哲理和意蕴,才能创造出来源于生活而更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由于中学生对生活理性思考的缺失,使作文创作自然地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杂取种种”地嫁接、浓缩生活内容,也无法挖掘现实生活中表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显得平淡无奇。  中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突出,在作文创作中把生活概念化和理想化,教师把作文教学模式化,未让学生在作文中尊重客观现实生活和洞察、反映社会生活轨迹,于是,作文教学中伪主体和伪科学现象十分明显。  其实,生活就如万花筒。有人认为它是一杯浓浓

5、的咖啡,苦涩之中蕴含着几分缠绵与悠长;有人认为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让人充满着奇妙幻想;也有人说它是一杯苦酒,牵肠挂肚,绞痛难耐。其实,这样的理解才是生活的本真,才是尊重客观现实生活,把生活内容融入作者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理解、感悟和思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无独有偶,但在我们的许多中学生笔下,要么把五彩缤纷的生活概念化,要么通过作变形手术进行美容,把它理想化,以扭曲客观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编造出自己“心中的生活”以服务于写作。一旦他们写老师,就离不开深夜窗前的那缕灯光,写父母就逃脱不了雨中送伞、冷天送衣等生活情节。这在学生心中已把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生活模式

6、化、概念化、理想化了。  我们主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体现阅读欣赏过程中读者思维的再创造。其实,作文亦然,有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种思维,对某一事物就会产生一千种体验,引发出一千种、一万种思考,而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在广大语文教师“大一统”教育观念和学生作文为适应单一主流主题去创造生活的思想影响下,出现一千个人只有一个鼻孔出气,一张嘴巴说话的状况。而且,不少学生在写作中没有生活素材编素材,没有语言套语言。他们所编出的生活素材要么与客观现实远离万里,要么麻皮不爬豆杆,风马牛不相接。他们为了向老师交差,编造出一系列的伪素材和伪语言,使

7、作文完全远离客观现实生活,远离自我,把写作主体完全置于理想化的“真空”世界。  由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缺乏,于是在学生潜意识中出现“我写的不是我”,致使教师命题中的“无我”和学生写作中的展示“自我”之间进行抗争。尤其是教师总要求学生写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为国、为民、为时、为事的题材,总是把“利他”放在首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渲泄,自我形象得不到展示,个性得不到张扬。在老师必须要求学生作文与学生无心作文的矛盾中,使作文中并非自我的伪主体形成。在老师的强硬要求下出现的伪主体写作,并非是学生自我主体的情感自然流露,何以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