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ID:19900714

大小:12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07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_第1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_第2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_第3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_第4页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伯源 变态心理学课件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这一章,我们将首先阐述心理异常现象与人体及大脑的物质活动之间的关系。心理异常现象都具有比较直接的、明显的和容易考察的生物学变化。一、遗传学基础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的大量资料一致表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的亲属都具有患病率高于一般群体的特征,而且亲属患者的亲缘关系越近,则患病风险率越高。据全(Tsuang,1985)对精神分裂症家系调查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率为3.7%,而对照组(正常人)一级亲属的风险率仅为0.2%,两组差异极为显著。我国钱德胜(1989的调查结果为患者的一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率为4.25%,而正常的群体一级亲

2、属患病风险率仅为0.42%;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率为6.8%,正常人群体一级亲属患病风险率仅为0.066%。在寄养子的调查研究资料中,赫斯顿(Heston,1966)报告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所生子女47例自幼寄养后随访结果,并与正常母亲所生子女50例寄养后随访结果比较。结果,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所生子女寄养后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而对照组则无一例患精神分裂症。国内、外的研究资料都已表明,在精神病患中,不仅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癫痫性精神病等所谓的内源性精神病,遗传因素与其发病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在人体内外有害因素作用下,大脑是通过怎样的

3、物质变化而形成人对客观外界的病理性歪曲反映,从而表现为异常的心理与行为的呢?能否通过对变态心理现象本质的研究去认识其中的规律,并在治疗过程中利用这些规律以促使人脑机能的康复?(一)病理形态学的研究自从1861年布罗卡(Broca)发现了额下回后部的局限性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并将这一区定为言语运动中枢;于1874年维尔尼克(Wernicke)发现脑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的病变引起言语感觉的障碍,定为言语感觉中枢;在这以后,有关大脑机能定位的进展十分迅速。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某一区域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相应功能(包括心理功能)的障碍。如果把各种复杂的心理机能

4、直接与大脑的某一局部区域机械地、孤立地联系起来,而认为各种心理障碍是大脑的某一区某一层或某一“中枢”损害的直接结果,这种看法显然是机械的、不正确的。实际上,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大脑的联系并不是绝对的定位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家斯培利(Sperry)所创立的“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或“大脑半球机能定侧化”的概念,从而否定了传统的所谓“优势半球”的说法。这一概念认为,所谓右半球(即非优势半球〕对心理机能不起主要作用的看法是不能成立的。大脑两半球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代偿,所谓“优势”也只是相对的,只有左、右两半球的协同工作,才是人类正常心理活动的可

5、靠保证。斯培利通过切胼胝体来治疗癫病病,并获得了成功。切断胼胝体以后,不仅治好了癫痫,而目使病人心理正常起来,精神症状消失,可见胼胝体不仅是对大脑两半球起联系的作用,而且直接参与心理机能的实现。研究还发现,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也有不同。如果右半球(所谓非优势半球)机能受损害,病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欣快、话多等;如果左半球受损害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二)中枢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19世纪后半叶,动物大脑半球的完全切除和部分破坏以及局部刺激等研究方法的开展,揭开了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也开始了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的实验观察和研究,从而奠定了大脑神经活动

6、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现象是条件反射或暂时联系。在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方面,巴氏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所谓“睡眠时相”,这是大脑皮层从觉醒到睡眠状态或从睡眠到觉醒的一种过渡的机能状态。例如,从觉醒状态下的“正常相”开始,随着睡眠抑制的发展与加强,就有可能按顺序出现“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麻醉相",最后是完全的“抑制相”。所谓均等相是强刺激与弱刺激都引起同样的反应;反常相是强刺激引起弱反应,弱刺激引起强反应;超反常相则是阳性刺激引起阴性反应,阴性刺激引起阳性反应,即该兴奋的反应反而被抑制,而该抑制的反应却反常地兴奋起来。巴甫洛夫认为超反常相就

7、可能是幻觉、妄想以及其他一些变态心理与行为的病理生理基础。另一个解释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是所谓“孤立病灶”或称“病理惰性”,可以是病理惰性兴奋也可以是病理惰性抑制。和催眠时相状态一样,“病理惰性”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与行为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巴甫洛夫在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关于“实验性神经症”概念的建立。他认为造成动物神经症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兴奋与抑制过程协调平衡的关系失调,使高级神经活动机能混乱所致。这里包括兴奋过程的过度紧张、抑制过程的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