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ID:20153745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0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_第1页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_第2页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_第3页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_第4页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六国论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六国论》教案  执教:韦清  班级:高二(10)时间:2006.10.27(星期日)第一节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论证方法;2、本文的讽喻意义。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

2、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之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初步体会作者缜密的构思和对比手法;  3、学习前两段的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学过中国历史,大家知道,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家一起来

3、领略苏洵的精辟与广博。  (或一、导入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故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剖析: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

4、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了这个历史课题,于是有了《六国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勾划疑难字词。  2、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  3、齐读课文,学生读中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六国破灭的原因。)  三、设问,导读第一段。  (一)、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  请平时最不爱朗读的一位同学读第一段,全体同学听读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前,作者先否定了历史上的哪两种看法?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观点,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战不善”两个普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6、)  (2)作者在第一段是从哪两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这两个道理论据对后文有何作用?  (从道理分析的角度来加以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它们既是第一段的论据,又分别是第二三段的论点。)  (3)课文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设问?有什么作用?  (因为在六国中,有齐、燕、赵三国并没有割地事秦,所以作者提出“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后,必然有人表示怀疑,故而作者自己先把它提出来加以分析,让人信服。可见作者构思之缜密。)  (在每一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指名逐句翻译,并随时讨论语法。)  (二)学习本

7、段的语法重点:  1、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弊在赂秦也”与同)  2、虚词。  A、“赂秦而力亏”的“而”,表结果。  B、“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以”,因为。  (三)指导背诵本段文字。  四、设问,导读第二段。  (一)设置问题,引导阅读讨论。  学生推荐平时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在听读中思考:  (1)、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来证明这个分论点的?  (通过对比进行论证。先以秦“攻取”获得土地与受赂所

8、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作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六国先祖创业的艰辛与子孙的无能作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时也反映了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况;接着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以“奉之弥繁”与“侵之弥急”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