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

ID:20358203

大小:54.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_第1页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_第2页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_第3页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_第4页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44例大肠类癌内镜诊治和临床分析赖晓嵘1武金宝2林焕健1童华生3何美蓉4(1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广东广州510120)(2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宄所内蒙古包头014030)(3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广州510010)(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广东广州510515)【摘要】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表现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木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44例45个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木组消化道类癌以直肠占绝大多数95.6%(43/45),其中距肛门10cm以下者占90.7%(39/43)。类癌病灶直径小于lcm占93.3%(42/45)

2、,大于lcm占6.7%(3/45)。内镜形态多呈典型黏膜下病变,为球型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隆起。所有病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内镜下黏膜切除后标木送检确诊,其中内镜钳除4例占8.9%(4/45),单纯内镜治疗35例占77.8%(35/45),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1例占2.9%(1/35)。结论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关键词】类癌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64-02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低度

3、恶性祌经内分泌肿瘤,而消化道是类癌的好发部位,消化道类癌占全部类癌的80%〜86%[1],但由于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不易早期发现。木文对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44例45个消化道类癌病例的内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45例,其中男28例(62.2%),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50.7岁;其中40岁以下13例(28.9%),40〜50岁6例(13.3%),51〜60岁13例(28.9%),60岁以上13例(28.9%),其中40〜60岁32例(71.

4、1%>。所有病例均为内镜检查发现病灶,并通过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病程10d至3年以上不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肛门坠胀、排便AI惯改变等,本组病例无类癌综合征表现。2结果2.1内镜下类癌发生部位及大小本组病例类癌中绝大多数发生于直肠(95.6%),除1例为多发性类癌外,0.6cm以下19个(42.2%),0.6〜1.0(:巾18个(40.0%),1.1〜2.0cm2个(4.4%);位于距肛门口10cm以上者4个,其中直径小于0.5cml个(2.2%),0.6〜1.0cm3个(6.7%);乙状结肠1个(2.2%);升结肠1个(2.2%)。2.2内镜下类癌形态学表现

5、44例患者45个类癌中43个(95.6%)表现为典型黏膜下病变,为表面光滑的半球形或扁平隆起性病变,呈宽基或亚蒂息肉样。表面黏膜为淡黄色或黄白色者40例(88.9%),表面发白2例(4.4%),红色1例(2.2%),质地多初或中等,活检钳触之部分可滑动。黏膜溃疡样改变2例(4.4%),其中一个黏膜肿胀,充血,形成2个白苔溃疡。另外一个造成管腔狭窄,局部蠕动消失,溃疡底部不平,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披污秽苔,质脆,易出血。2.3内镜诊断所冇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术后标本送组织学和(或)免疫组化确诊为类癌。经消化道内镜检查诊断为肿物性质待定41例(91.1%),黏膜溃疡、糜烂性质待查

6、4例(8.9%),12例(26.7%)患者冋时行超声内镜检查。2.4治疗治疗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大小而确定。本组45个类癌中冇6个经活检证实,有39例成功经消化内镜治疗,其中35例行内镜下电凝电切术(病灶直径0.4〜1.8cm),4个行病灶钳除(病灶直径约0.1〜0.6cm),其中1例患者追加外科病灶切除手术,术后随访20天〜2个月复查内镜。2.5病变浸润深度病灶最大直径<lcm的患者43个,仅有1个黏膜固有层内可见肿瘤组织,其余均无肌层及黏膜内淋巴结受累;最大直径1〜2cm的患者2例,其中1例黏膜固冇肌层肿瘤浸润。3讨论类癌可发生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但好发于胃肠道,以直肠类癌多见

7、[2]。本病常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好发年龄为40〜6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性。本组病例以直肠最多,男女发病比例相当,而发病年龄见于各年龄阶段,这与文献相符。本组直肠类癌绝人多数在距肛缘5〜10cm内,直径多在1.0cm内,提示可行最简单有效的诊断手段肛门指检以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及粘膜是否完整。经内镜检查本组病例诊断准确率100%,由于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4〜13cm肠段的范围内,II大部分位于直肠前壁,距肛缘8cm以内者占89.5%〜9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