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

ID:20633305

大小:10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4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_第1页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_第2页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_第3页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_第4页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文发表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6期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美德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与创新”(批号:09BZX05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号:12&ZD122)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陈真(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道德究竟根源于我们的理性或者我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理性认识,还是根源于我们自身的情感?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主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主张前者,当代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斯洛特(MichaelSlote)则主张后者。他认为人类天生的移情能力或移情反应

2、,而不是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种原因(如幸福或效果),是我们理解道德、辩护道德和解释道德语义的最终依据。他将他的这种理论称之为“道德情感主义”(moralsentimentalism)。他的情感主义不仅涉及规范伦理学,同时也涉及元伦理学,展现了一种新的、在当代西方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研究理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一斯洛特试图证明,一切道德活动或道德现象,包括道德语义和道德义务,均可从人类自身的情感,主要是移情(empathy)和移情机制中得到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和百科辞典中,“移情”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移情能力,即对他人的情感、思想和境况“感同身受”或“设身处地”

3、的能力。在这种意义上的“移情”其实也可以译为“移情心”或“同理心”。一种是指在外部环境刺激下体现上述移情能力的移情反应过程或移情现象。由于这种移情反应是行为主体移情能力的行为表现,因此,在许多语境中,“移情”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既指移情能力,也指移情反应或移情现象。斯洛特的移情概念深受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Hoffman)的影响。霍夫曼认为心理学家以两种方式定义移情。一种是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思想、感受、知觉和意向)的认知觉知;一种是将其定义为对另一个人的替代性的情感反应。比如,当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之中,他自己也感到仿佛经历了和另

4、一个人同样的痛苦。霍夫曼将这种情感反应称为“情感移情”。(cf.Hoffman,pp.29—30)情感移情不同于同情的本质特征是“感同身受”:它是指一个人感受到某人的痛苦,而同情则是指一个人为某人的痛苦而产生的某种感受,如怜悯、难过并希望他过得好等。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抑郁之人感到同情而完全无需通过移情而使自己感到抑郁。(cf.Slote,pp.15—16)霍夫曼在讨论情感移情时,提到一种不由自主的移情,斯洛特称之为“联想的移情”。这种移情的特点是:当一个人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痛苦时,这一过程往往不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Hoffman,pp.278ff)“移情涉及我们的内心

5、(非自愿地)被唤起的另一个人的种种感受,就像当我们看到另一个人处于痛苦之时所发生的那样,就仿佛他们的痛苦侵入我们的身体……用休谟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感受和另一个人的感受之间彼此传染。”(Slote,p.15)“移情是无法取消的,它是一种习以为常的、长期的、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的状态。”(Slote,..pp.78—79)斯洛特认为正是这种不由自主的移情在他的道德情感主义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cf.Slote,footnote5onp.17)任何更为复杂的移情,如对一个人境况的移情,对虚拟状态的移情都是建立在这种不由自主的移情的基础上的。由于这种移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情感

6、反应,因此,它具有非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最终将斯洛特的情感主义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等人的理性主义相区别。二斯洛特主要从两个方面证明他的道德情感主义:道德判断的意义完全可以从移情现象或移情概念中得到解释;规范伦理学完全可以从移情现象中得到解释。第一个方面的证明也是他对其情感主义元伦理学或道德语义学的证明,其要点有三:第一,道德上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源于一种二阶移情反应,而非道德判断;第二,道德判断正是在道德态度形成的基础上,对引起我们二阶移情反应的行为者或行为的断言;第三,我们的二阶移情感受以及移情所形成的相关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道德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或属性,因此,道德

7、判断先天(apriori)可知。长期以来,情感主义一直面临一种指责,即情感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根植于道德上赞同或不赞同的态度(道德上的好恶感),而赞同或不赞同的原因又来自对行为者及其行为的道德判断,这样,情感主义就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或循环定义。(cf.Slote,p.45)导致这种循环指责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认为道德判断在先,而态度在后。斯洛特试图证明一种不预设道德判断的赞同与不赞同的理论,以解释道德判断的意义,从而避免上述指责。他认为我们的态度是由我们的移情倾向所决定的,不依赖于任何道德判断。在他看来,道德判断的对象主要是行为者的动机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