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化学与提取

磷脂化学与提取

ID:20874195

大小:415.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17

磷脂化学与提取_第1页
磷脂化学与提取_第2页
磷脂化学与提取_第3页
磷脂化学与提取_第4页
磷脂化学与提取_第5页
资源描述:

《磷脂化学与提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磷脂化学与提取一、磷脂的组成与结构磷脂可分为两类:鞘磷脂(神经磷脂)和甘油醇磷脂鞘磷脂也称神经磷脂,它是神经酰胺与磷酸直接相连,然后再与胆碱或胆胺相连而成的脂。甘油醇磷脂是由甘油与磷酸反应生成的脂。磷脂典型的化学结构式为:甘油磷脂甘油醇磷脂主要有以下几种:卵磷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s,PE)肌醇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tols,PI)丝氨酸磷脂(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s,PS)此外还有磷脂酰甘油、二磷脂酰甘油、缩醛磷脂和溶血磷脂等

2、。1、卵磷脂卵磷脂结构式为:卵磷脂的分子结构特点是一个脂酰基被磷酸胆碱基所取代,而磷酸胆碱所连接的碳位置不同又产生α、β两种异构体,其磷酸胆碱基连接在甘油基的第3碳位上称α-型,连接在第2碳位上则为β-型。自然界存在的卵磷脂为L-α-卵磷脂,即R2-CO基处在甘油碳链的左边为L-型。卵磷脂分子中不同碳位上所连接的脂肪酸也不同,α碳位上连接的几乎都是饱和脂肪酸,而β碳位上连接的通常为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在动物的脑、精液、肾上腺及细胞中含量尤多。禽类卵黄中含量最为丰富,达干物质总量的8%~10%。2、脑磷脂脑磷脂结构式为:脑磷脂又称氨基乙醇磷脂,其

3、分子结构与卵磷脂相似,只是以氨基乙醇代替了胆碱,有α、β两种异构体,与磷相连的羟基为甘油的伯醇基称α型,为甘油的仲醇基则称β型。脑磷脂水解后可得到甘油、脂肪酸、磷酸和乙醇胺。脑磷脂通常与卵磷脂共同存在于动物脑组织和神经组织中,心、肝及其它组织也有分布。脑磷脂在动物脑组织中含量最多,约占脑干物质总量的4%~6%。3、肌醇磷脂肌醇磷脂结构式为:肌醇磷脂是磷脂酸与肌醇构成的磷脂,磷脂的极性基团部分有一个六碳环状糖醇(肌醇),除一磷酸肌醇磷脂外,还有1,4-二磷酸肌醇磷脂和1,4,5-三磷酸肌醇磷脂。肌醇磷脂存在于多种动植物组织中,常与脑磷脂共同存在。4、丝氨酸磷脂丝氨酸磷脂结构式为:丝氨酸磷脂由磷脂

4、酸与丝氨酸组成,其结构与前三种甘油醇磷脂相似。5、神经醇磷脂神经醇磷脂含N:P的比例是2:1,不含甘油基,而是神经氨基醇和脂肪酸、磷酸、胆碱的化合物。其典型代表是鞘磷脂,结构特征是,甘油醇磷脂的醇是甘油醇,而神经醇磷脂的醇是神经氨基醇,此外鞘磷脂中的脂肪酸与神经氨基醇的氨基相连接,且分子中只含有一个脂肪酸。二、磷脂的来源与分布磷脂在动物和植物体内广泛存在。在动物体内,磷脂主要存在于脑、肾、肝等器官内;在植物界中,磷脂主要存在于种子、坚果及谷物中。在动物性磷脂原料中,以蛋黄含量最为丰富,约含磷脂10%;在植物性磷脂原料中,以大豆含量最高,约含2%~3%。卵黄磷脂和大豆磷脂的组成成分如下:。表卵黄

5、磷脂和大豆磷脂的组成成分成分卵黄磷酯含量(%)大豆磷脂含量(%)磷脂酰胆碱(PC)73.036磷脂酰乙醇胺(PE)15.521.4磷脂酰肌醇(PI)0.615磷脂酰甘油(PG)0.916.1磷脂酸(PA)----3.6其它磷脂107.5自1920年从大豆油粗品中分离出卵磷脂后,迄今为止,工业级卵磷脂仍多数来自大豆油的下脚料。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大豆产量丰富,世界年产量在1亿吨以上,大豆油年产量接近2000万吨,这就为磷脂的提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且价格廉价;相比而言,蛋黄磷脂在价格成本上比大豆磷脂昂贵的多,故应用上受到限制。(2)大豆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与胆碱含量比蛋黄磷脂高,胆固醇含量比

6、蛋黄磷脂低,正好适应现在人们追求健康的需要。三、磷脂的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磷脂为白色蜡状固体,在低温下可结晶。磷脂易吸水、易氧化,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因氧气其白色逐渐变成褐色,最后至棕黑色。磷脂不耐高温,也没有清晰的熔点,随着温度升高逐渐软化成液滴,100℃以上开始氧化直至分解,280℃时生成黑色沉淀。磷脂不溶于水,但易吸水,吸水后膨胀为胶体。磷脂易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石油醚、苯、乙醇等。不同磷脂在不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这是不同磷脂用溶剂法分离的理论基础。磷脂均不溶或难溶于丙酮,故称为丙酮不溶物。卵磷脂、脑磷脂均溶于乙醚而不溶于丙酮和乙酸乙酯,但卵磷脂溶于乙醇而脑磷脂则不

7、溶,故此可将卵磷脂与脑磷脂分离。鞘磷脂不溶于丙酮和乙醚,但易溶于热乙醇中,磷脂系类脂化合物,亦是非极性化合物,能与油脂完全混溶。2、化学性质(1)水解反应:磷脂在碱性条件下煮沸可发生皂化水解反应,生成脂肪酸钠盐、甘油磷酸盐、磷酸肌醇、有机胺和单甘油磷酸胆碱等复合产物。延长水解时间,可进一步水解成甘油、肌醇、磷酸盐等小分子水解产物。(2)酸性水解:磷脂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后,可完全水解,生成游离脂肪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