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ID:20960894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8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1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2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3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4页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2、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景和情,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4、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情山水、自我调适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己对生活和自然深刻而复杂的感悟。三、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

2、的什么散文名篇?明确:《春》《背景》特别是《背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这篇作品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2、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1925年月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

3、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曾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绿》都是他散文中的名篇。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纯正。3、背景介绍《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写本文时,作者已经陷入了窘困的境地。六个儿女都指望着他过活,父子、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诸多因素的影响使他失去了方向感,恰似浮萍随波逐流。他扮演着很多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那么沉重,压得他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又让他彷徨失措,迷惘不知所归。在矛盾中,他

4、选择了逃避,研究起国学来。烦闷抑郁的窘迫现状却如影随形。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据此,我们对《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就有了一种豁然的理解了。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

5、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串讲: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串讲: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6、提问: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具体赏析:第一部分读1-3段。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去荷塘散步?通往荷塘的路是怎样的?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幽僻、阴森,作者却觉得很好。请学生结合预习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开篇就说他“心里颇不宁静”?学生根据查找资料进行整合,明确: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

7、想去荷塘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的,所以……以上问题的讲解,既可看作文章的背景,也可以作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设计。由此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读出很多蕴味。那你是如何理解呢?(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我觉得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已。提问: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