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

ID:20996249

大小:15.98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8-10-17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_第1页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_第2页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_第3页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_第4页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专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7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项目八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概述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猪囊尾蚴、旋毛虫、黄曲霉等。常用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有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ATP生物荧光技术、LAMP法、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细菌直接计数法、噬菌体鉴定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快速检测——菌落总数一次性菌落总数测试片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菌引起的。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

2、生物的可能。一旦污染,微生物将大量繁殖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食品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1)分离、富集待测病原菌;(2)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同时检测多目标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绘制各种菌落图谱,开发在线检测软件,提高检测效率(2)定量测定微生物细胞特征和性能,(3)克服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缺点,简化检测程序,使食源性病毒的检测方法向自动化、快速化、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以及简易易行(4)试验条件标准化及检测的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发展。微生物学概念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

3、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微生物集合而成。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菌落形成单位叫做CFU(Colony-FormingUnits):是形成菌落的菌落个数,不等于细菌个数。两相同细菌靠得很近或贴在一起,那么经过培养这两个细菌将会形成一个菌落,此时就是2个细菌,1CFU。菌落总数往往采用的是平板计数法,经过培养后我们数出平板上所生长出的菌落个数,从而计算出每毫升或每克待检样品中可以培养出多少个菌落,于是以CFU/ml或C

4、FU/g报告之。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菌落的总数。微生物学概念——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食品菌落总数严重超标,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消费者食用微生物超标严重的食品,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安全。食品中菌落总数——纸片法细菌在测试片上生长后会显

5、示红色斑点,选择菌落数适中(30~300个)的测试片进行计数,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的细菌菌落总数。案例夏令时节是各类冷饮产品的销售旺季,某市消保委近期对该市流通领域的冰淇淋进行了比较试验。检测显示,22件样品中,有10件不符合标准。其中,冰雪皇后(DQ)、酷圣石、多乐星等多个知名品牌因大肠菌群超标等原因上了“黑榜”。据专家分析,大肠菌群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二次污染。如加工器具没有定期清洗消毒,操作人员在上完卫生间后洗手不彻底,个人卫生状况未达标,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卫生状况。检测意义概念:大肠菌群系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

6、酸或醛,并产生β-半乳糖苷酶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来源: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意义:大肠菌群存在于食品中,表明未作有效的消毒处理、加工后保存条件不良或消毒后又受到污染。快速检验这些细菌,有助于食品的卫生管理,维护消费者的食用安全。步骤大肠菌群测试——纸片法将乳糖、显色剂和选择性培养基加载在纸片上,经培养后能够在纸片上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的即为大肠菌群阳性,记录每个稀释度大肠菌群阳性纸片数,根据大肠菌群MPN表查出相应的大肠菌群数。若纸片变黄或

7、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为大肠菌群阳性纸片。纸片保持紫兰色不变或在紫兰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但周围没有黄色均为大肠菌群阴性纸片。加水的纸片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电子显微镜下的出血性大肠杆菌细菌大肠菌群检测试剂盒图1加样后排气泡图2大肠菌群阳性(左)大肠菌群阴性(右)图3大肠菌群试管阳性(左)大肠菌群试剂盒阳性(右)方法原理:与国标法相同。事先将浓缩乳糖胆盐培养基、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GN增菌液、7.5%氯化钠培养基、包被在试剂盒中,随时取用观察结果:样液变为黄色为产酸、集气窗中有气泡为产气,既产酸产气的样品为阳性结果,见图2、图3

8、。根据试剂盒的阳性管数,参照国标GB/T4789.3-2003的方法查MPN检索表报告结果。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按《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3.4.5.10-2003。2.加样:将试剂盒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