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

ID:21095749

大小:22.7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9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_第1页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_第2页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_第3页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_第4页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历史1001孔垂中100201112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东亚国家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对比两国的现代化历程,人们总是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中体西用”思想同日本的“和魂洋才”精神进行比较。但是,“和魂洋才”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后来的日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反而中国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改良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并从此陷入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局面,在被殖民的漩涡中无限挣扎……“中体西用”思想与“和魂洋才”精神,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关键词:中

2、体西用和魂洋才不同比较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开启了向东方的殖民之路,以扩大其海外殖民地,增加财富原始积累。毫无疑问,中国和日本无可避免地在列强的侵略范围之中,在相同的民族危机面前,中日两国各自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求民族的独立富强,摆脱外来侵扰。中国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则以“和魂洋才”作为总原则,开启各自的改革之路。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看似相同的办学指导思想,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呢?中体西用的教育改革没有为中国的独立富强打下人才基础,反而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半封建半殖民

3、地的厄运愈加深重;日本则到明治维新的后期,教育现代化基本定型,教育改革的成功为日本实现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和跻身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日两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背景下和大致相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改革,为什么迥然相异呢?“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

4、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

5、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在经济上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先后建成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建船政局等晚清中国第一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从事商业活动可是管理人

6、员甚至管理体制依然仿效政府,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亦官亦商,可谓中体西用之缩影。“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由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顾名思义,“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而“洋才”便是指西洋的科技。“和魂洋才”的精神,鼓励日本国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进入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幕府是封建专制王朝。在幕府统治下,幕府将军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天皇没有实权,仅具有传统的精神权威。除将军的直属领地外,幕府又把全国将近3/4的土地分给二百几十个“大名”。“大名”割据一方,其领地称为“藩国”。以幕府

7、将军为首的大小封建领主,为了从农民身上榨取更多的年贡,千方百计把农民束缚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村。经济上落后闭塞,政治上封建割据,这是德川幕府体制的主要特征。对外交流方面,德川幕府从1603年起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从此,岛国日本对世界垂下了“锁国”帷幕长达二百余年。“锁国”政府的精神支柱是“华夷”思想。自名“神州”,“皇国”,除了崇拜中国之外,视异国为“夷狄”,“黠虏”。而这种“华夷”思想本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观念,即所谓“夷不乱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德川幕府把儒家

8、的朱子说作为官方哲学,“华夷”思想成了其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然而,“锁国”并不是绝对的。官方允许长崎作为一个通航的港口,与中国、荷兰商人来往,1811年,德川幕府在天文台内设置专门的翻译机构,把西方书籍译为日语,内容十分广泛,是规模最大的教授和研究西学的机构。另外,先进的日本知识分子透过“锁国”的厚重帷幕,利用一切缝隙吮吸西方传来的新风。特别是由荷兰传来的西方文化,得到了较大的传播。前野良泽与杉田玄白从荷兰语翻译人体解剖学著作《解体新书》标志兰学在日本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