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体西用

浅析中体西用

ID:40853714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8

浅析中体西用_第1页
浅析中体西用_第2页
浅析中体西用_第3页
浅析中体西用_第4页
浅析中体西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中体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中体西用”的时代价值和局限(2012-03-1722:34:20)转载▼标签:中体西用杂谈分类:书海饕餮摘要:“中体西用”是处理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一次转变,它的提出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特定时期的思想必然烙有这一时代的胎印,“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具有进步性和反动性的双重性。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其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研究中影响深远。关键字:“中体西用”、时代价值、局限一、中西文化交往范式的转变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一直都是华夷有别,以我为尊,强烈的民族优越性在中西文化交往上表现为一种

2、朝贡体系,赐封。这种政治上的交往折射到文化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自西方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中西文化的地位逐渐改变,西方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了。于是中国文化就由强姿态文化向低姿态文化转变,这样造成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上由主动转向被动。朝贡的中外交往模式促成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感,造成一种对中华民族以外的文化的无意识状态,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程度加深,必然促成中西文化交往范式中的“轻夷”转而“习夷”,尽管民族脆弱的心理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二、“中体西用”具有历史必然性“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

3、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它是晚清王朝在处理内忧外患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是晚清王朝的自我修善。(一)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1、力的二维合成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逐步深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危机逐渐加剧。民族矛盾和危机所体现出来的是晚清王朝在政治上的劣势和无能,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清王朝处于封建没落阶段,这一封建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步伐,这一即将推入历史舞台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晚清王朝的悲剧命运,它显然抵不上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西方社会。清王朝将这种政治上的无能带来的国耻转嫁到家仇,沉重的政治债务分摊到

4、百姓身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社会的负担,这必然促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进而激发和加深了中国的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农民起义不断涌现。社会矛盾所引发的社会危机作为一种内部压力,推动者清王朝“巩固后方”,民族矛盾所带了的民族危机作为外部压力,迫使清王朝“稳定前线”。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这样力的二维决定了清王朝的“救亡图存”药方必然是针对内忧外患的“一石二鸟”。另外,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外在的拉力,因为“西用”的优越性正是在民族危机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社会矛盾仅是内部的推力。在内外力或推

5、拉力这样二维力的合成下,“中体西用”的产生蕴含着必然性。“中体西用”正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正是基于既能够“安内”平定农民起义即“剿发捻”,又能够“攘外”即是“勤远略”的考量。2、适应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长期的文化积习,造成中国的保守性太强。文化积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中道不变的思想、尚考据之学,“师承”而“拘泥于昔而不为变通”⑴的保守特色、明末和清朝的政治上的闭关锁国和文字狱。保守的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积习过深,长期积淀的含毒保守文化钳制思想进步,造成狭隘保守的民族性格和惧变的民族心理。王韬指出“今观中国之

6、所长者无他,曰因循也,苟且也,蒙蔽也,粉饰也,贪罔也,虚骄也;喜贡谀而恶直言,好财货而彼此交征利。其有深思远虑矫然出众者,则必摈二不用。苟以一变之说进,其不哗然逐之者几希!”⑵所以“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⑶,进而“祖宗之法亦不可变”在中国人的思维和理念中有广阔的市场。为了适应这种民族心理,有识之士在根据时事环境提出的“中体西用”这一口号,它连接上文化心理这一丰厚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应的适应性和生长性。这一口号不仅适应清朝中央势力的赞赏,同样也会赢得地方势力的赞同,而且也会拉拢一批具有民族主义

7、情结的知识分子。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这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它通过十分勉强、曲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思潮对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教的肯定评价和政治方面进行变革的朴素要求;其二,它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这样一种温和的、不彻底的基本构想模式内。‘中体西用’论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同时‘中体西用’论最大的缺陷也

8、在于此”⑷(二)思想渊源的必然选择“中体西用”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中西文化强烈冲击下的思想产物,具有丰富的思想渊源,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人首先睁眼看世界,他们抛弃狭隘的拘泥于华夷之别的陈旧观念,清醒而理智地审视西学,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寻求救亡图存的崭新策略,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61年,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