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議兵篇析論

荀子議兵篇析論

ID:21114056

大小:8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19

荀子議兵篇析論_第1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_第2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_第3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_第4页
荀子議兵篇析論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議兵篇析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議兵篇析論前言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後的一個大儒,在先秦時代,他對諸子的學說既能批判的繼承,又能創造的發展,針對時代的問題,提出了一套體大思精的哲學體系,希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致君於聖王之道,救民於水火之中,事雖不成,他的聖賢人格和仁者胸懷,以及精深的哲學思想,留給後人無限的啟示。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規模和發生的次數,愈演愈烈,已經變成一個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戰爭甚至成了時代發展的重心,面對時代的挑戰,荀子作議兵篇予以回應。一﹒荀子為甚麼要寫議兵篇(一)承襲孔孟思想的傳統︰孔子和孟子本身對戰爭都

2、有自己的觀點,形成了儒家對戰爭的基本原則,荀子之所以要寫議兵篇也是這個傳統的延續。1.孔孟反對不仁不義的戰爭︰孔子認為發動不仁不義的戰爭,終將害人反害己,例如他反對季氏侵伐顓臾,甚至譴責自己的學生冉有說︰「求!無乃爾是過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論語·季氏》孔子不但反對不仁不義之戰,對某些國君詢問軍事,孔子還會

3、推拖不知,拒絕討論,例如:「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篇》(註一)孟子對諸侯所發動的侵略性的戰爭,也深深的予以譴責,他說︰「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子·盡心篇》至於那些善戰的人,則指其為民賊,而欲予以定罪︰「有人曰︰『我善為陳,我善為戰』大罪也。」《孟子—盡心篇》「『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孟子—告子篇》對於這些民賊,孟子主張予以懲罰︰「善戰者服上刑」

4、《孟子—離婁篇》荀子對不仁不義的戰爭也持反對的態度,貶其兵為盜兵︰「若夫招勁募選,隆勢詐,尚功利之兵,則勝不勝無常,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夫是之謂盜兵,君子不由也。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譑,秦之衛鞅,燕之繆蟣,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強弱則未足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齊也﹔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未免盜兵也。」對於不以仁義為之,卻能兵強海內,威行諸侯的秦軍,荀子曰:「秦四世有勝,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軋己也,此所謂末世之兵,未有本統也。」《荀子—議兵篇》2﹒孔孟並不反戰孔孟雖然反對殘

5、暴的戰爭,但是並不反戰,為了保家衛國,弔民伐罪,甚至主張要教戰:例如論語顏淵篇所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篇》所以孔子主張:「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篇》孔子積極的教戰、備戰是很明顯的,在齊魯夾谷之會,相定公出席,既有文事,又有武備,當機立斷,粉碎了齊君的陰謀,索回失土,使得魯國聲威大振,這是孔子在軍事上小露鋒芒。(註二)他的軍事才能受到學生的肯定而爭相與之,例如:「子路問孔子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憑河

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篇》孔子對戰爭採取慎重的態度(註三)例如論語述而篇所說的「子之所慎︰齋,戰,疾。」但是為了討伐亂臣賊子,孔子甚至還會主動請求發動戰爭,例如在魯哀公十四年,齊國陳恆弒其君王於舒州,孔子齋戒三日而請伐齊,哀公曰:「魯為齊弱久矣,子欲伐之,將若之何﹖」對曰︰「陳恆弒其君,民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之半,可克也。」公曰:「告夫三子。」之三子告,固不可,出而語人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絕對的反戰,像耶穌和釋迦牟尼的處

7、理方式,是不為孔子所讚許的。(註四)如果涉及叛亂、弒君、殘民以逞等事,孔子是力主征討的鷹派人士。孟子主張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推崇仁義之兵:「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衷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雖然是以德服人,還是無法絕對放棄軍事行動,孟子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夷怨,曰『奚為後我?』……誅其君而弔

8、其民,若時雨降,民心大悅。」《孟子—公孫丑》孟子進一步的主張征服那些殘害百姓的國君:「彼奪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以上是孟子對梁惠王說的話。類似這種征討無道之君的言論,孟子也曾私下向齊國的大臣沈同發表,間接的促使齊國和燕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當輿論界批評孟子勸齊伐燕的時後,孟子趁機闡釋自己的主張,他說他所謂的燕可伐,指的是天吏,而不是齊國,以齊國的狀況去伐燕,類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