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

ID:21477563

大小:6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2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_第1页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_第2页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_第3页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_第4页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_第5页
资源描述:

《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摘要:顿悟渐修并重论在晚明学界修正狂禅流弊的过程中兴起,得到多数阳明后学与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为阳明学浙中学派代表人物,倡导顿悟渐修并重论。在周汝登看来,因为道是不可分割而必须一次完成对其领悟的,也就是要顿悟。但人受习气熏染,而习气是经验的组合,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故需要在悟道的基础上有渐修过程。这一理论虽有向朱子学回归倾向,但未摆脱顿悟,故仍受朱子学者批评。  关键词:顿悟渐修;晚明;阳明后学;周汝登  :B248.2:A:1004-7387(2012)04-0128-04  顿渐之说,原为佛教修行理论问题,宋代儒者将之引入儒家工夫理论中而

2、无深入探讨。进入晚明,阳明心学的发展激起了学界对顿渐理论的再次关注,儒家学者、佛教人士均参与其中。两者虽在终极旨趣上有着根本不同,却以相同的话语共同探讨修养功夫。顿悟渐修并重论作为一种修正流弊的理论兴起,并获得大多数阳明后学和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字继元,别号海门)作为晚明浙中王门的重要代表[1],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  一、明末顿悟渐修并重论的产生  阳明学被学人所诟病的是其以顿悟为主而忽略渐修功夫,但其实王阳明对顿渐并无特别说明。但其学说的发展显现出一种趋势,即相信良知现成而取消工夫。当时学者认为良知说的流弊之一即“知太径截,阔略工夫”,忽视工夫。唐征鹤曾道:“宋人惟以圣人之

3、好学为谦己诲人,遂谓生知无学,后来宗门更生出一种议论,谓一悟便一了百当。从此使人未少有见,辄以自足。儒为狂儒,禅为狂禅,不知自凡民视之,可使由不可使知,行似易而知难;自圣人视之,则知犹易,而行之未有能尽者也。”[2]顿悟的流弊在于使人满足于顿悟,而丧失修养工夫。  在明末顿渐的争论中,逐渐发展出顿悟渐修并重论。  浙中学派中,王畿已开始对顿渐作反省。“顿渐之别,亦概言之耳。顿渐一机,虚实之辨;乾坤一道,刚柔之节也。理乘顿悟,事属渐修;悟以启修,修以证悟。根有利钝,故法有顿渐。要之顿亦由渐而入,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3]龙溪认为顿渐的区分并不绝对,顿渐是根据人的根器、先天禀赋不同而

4、采用的方便法门,最终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是对一味强调顿悟工夫的修正。“识者忧其然而想为救正,谆谆揭修之一路而指点之,良苦心矣。”[4]顾宪成也看出顿悟渐修说是要救顿悟之弊。  龙溪开启顿悟渐修并重说之门,但尚未登堂入室。其后继者周汝登则更深入一步,在明末思想界中大力倡导顿悟渐修说。  二、周汝登的顿悟渐修并重论  顿悟渐修并重论是顿悟与渐修的并重。  对道之悟是顿悟,不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因道是不可分割的,故悟必须一次完成的。海门曾以吃饼为喻:  吃茶饼次,或云:人虽爱吃此饼,却一口吃不下。师曰:才吃一口,全体滋味已无余。口口吃去不离一口。[5]  饼不可一口吃完,世间万事万物

5、也不可能一下而全知晓。但吃上一口饼,就可知道知饼的滋味,剩余的饼也是这个滋味。良知就如饼之滋味,知晓一事一物,便可体悟到良知,知晓世间之道。而其余事物都离不开这一良知,所以知晓一事一物就能够知晓万事万物。  道通过顿悟就可知晓,那为什么还要用渐修工夫?对此,海门提出:  然亦不可欲速求效。人在声色货利中出没,从父母生下地来,已习染至今,非用大勇猛,安得顿除?以一时之功,而欲除久违之习,此杯水车薪之喻也。随他去固不可,求速效亦不可。惟时时照察,究讨其根,识得破时,自然降伏。以绵密心待之可耳。[6]  海门认为人长期受习气的熏染,积习已多。这就需要不断的修养,慢慢逐一消除习气所染。当然

6、其前提是识得根本。此根本即是道、良知。识得根本,把握良知心体,对渐修工夫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后所需要的即是渐修工夫。  顿与渐是分别对应于道与习气而说的。道不可拆分开,故悟道必须一次而获得;习气则是经验的组合,是构造出来的,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悟不需有经验的准备。悟之前的修养无论如何细密,最多只是经验上的量的跳跃,而无法实现对道的认识积累(道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无法积累的)。顿悟不仅在价值上优先于修,在时间上也优先于修。  道只是完完整整的一个,即“本体圆融”。这个道是一体的、圆融的,又可说是儒家所讲的“摘要:顿悟渐修并重论在晚明学界修正狂禅流弊的过程中兴起,得到多数阳明

7、后学与禅宗学人的认同。周汝登为阳明学浙中学派代表人物,倡导顿悟渐修并重论。在周汝登看来,因为道是不可分割而必须一次完成对其领悟的,也就是要顿悟。但人受习气熏染,而习气是经验的组合,因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养而加以净化。故需要在悟道的基础上有渐修过程。这一理论虽有向朱子学回归倾向,但未摆脱顿悟,故仍受朱子学者批评。  关键词:顿悟渐修;晚明;阳明后学;周汝登  :B248.2:A:1004-7387(2012)04-0128-04  顿渐之说,原为佛教修行理论问题,宋代儒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