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

ID:21502941

大小:5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_第1页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_第2页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_第3页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_第4页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与血小板输注疗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血液、造血器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病理变化为其主要表现特征的各种疾病。此类患者多伴有原发或继发的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因血小板原因所致的出血也是血液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严重危害血液病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血小板输注是目前国内外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手段,用于改善血液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及降低出血病死率。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并非每例血小板输注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时有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1]。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无外乎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大类,血小板抗体是目前引发血小板输注无效

2、的最重要的免疫因素。本研究对158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openicpurpum,ITP)、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lodysplasticsyndrome,MDS)]患者血小板输注前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对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血小板抗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2012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8例血液科输注血小板的白血病、AA、ITP、MDS四种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82例,平均年龄40.5岁,女

3、性76例,平均年龄43.2岁。1.2研究方法1.2.1标本采集及相关临床资料收集1.2.1.1血液标本的采集用EDTA-K2作抗凝的采血管于血小板输注前和输注后24h采集患者静脉血;计数血小板后将输注血小板前静脉血离心,取血浆保存于-20℃冰箱中待检(血小板抗体)。1.2.1.2病例相关资料的采集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体重等)。1.3实验仪器及试剂1.3.1主要仪器:XT-1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符合要求);TD-3B型血型血清学多用离心机。1.3.2实验试剂包括血小板抗体: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固相凝集法)、指示红细胞(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责

4、任公司,20120201);血小板计数试剂:为原装进口试剂。1.4血小板悬液的制备和品种由贵州省血液中心提供。单采血小板即机采血小板,是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液中采集到超过一个成人治疗量所需的的血小板数量,每袋含血小板约2.51011/L;浓缩血小板采用全血分离制备而成,400ml全血可制备2U浓缩血小板,2U约含血小板41010/L,1个治疗量(8~12U)浓缩血小板需要由多个献血者血液制备。1.5血小板抗体检测(固相凝集法)1.5.1检测步骤①制备血小板悬液:将商品化的冻干血小板稀释后直接使用。②根据检测量取出反应条,标记患者、阴性及阳性对照孔。并向每孔加入上述血小

5、板悬液一滴(50l),轻摇反应板约10min。③用平板离心机将反应板以50g离心5min,使血小板固定在反应板底部。④倒出反应板内的液体,用滴管滴加洗涤工作液清洗3次,洗涤过程中轻摇微孔板,最后1次洗涤后将反应板倒置于吸水纸上吸干残余液体。⑤立即向每个反应孔中加入2滴(100l)低离子强度溶液,并分别向相应孔中加入1滴(50l)患者样本、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低离子强度溶液将由紫色变为天蓝或青绿色,如仍为紫色则说明可能漏加样本。⑥将反应孔用封口胶封好,轻摇混匀后置于湿盒中37℃水浴孵育30min。⑦取出已孵育完毕的反应板,弃去封口胶。按步骤4洗涤反应板5次。⑧立即加入1滴(50l)抗人I

6、gG及1滴(50l)指示红细胞,轻轻振荡混匀。⑨将反应板以200g离心5min。⑩将检测孔与对照孔的结果进行比较,判读并记录检测结果。1.5.2结果解释①阳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平铺在反应孔底部表面;若指示红细胞只结合到部分孔底,并且结合的区域比阴性对照大为弱阳性,表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含有血小板抗体。②阴性结果:指示红细胞在反应孔底部中央形成红细胞聚集,表明患者血清或血浆中不含血小板抗体。1.6血小板输注及输注后疗效评价1.6.1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复查供者和患者ABO血型及Rh血型,并做ABO血型系统交叉配血试验;成人和儿童分别每次输注血小板的量一般为10U(即1个治疗量)和2U/kg;取血

7、后30min内开始输注,并以患者能耐受的程度尽快输注。1.6.2输注有效判断标准本研究根据患者血小板输注后24h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血小板疗效判断,对预防性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分别进行判断。1.6.2.1PPR计算:PPR=(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全血容量/输注血小板总的数目2/3,其中全血容量(L)=体重(kg)0.07[2]。1.6.2.2输注有效的诊断标准①临床止血效果评价:无新的出血点或瘀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