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ID:21641625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_第1页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_第2页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_第3页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_第4页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关键词]湿热伏毒强制性脊柱炎  []R-05[]A[]1005-0515(2011)-08-081-01  强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免疫性、致残性疾病。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韧带硬化和脊柱关节强直。多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胯痛”、“肾痹”、“骨痹”、“历节”、“痹证”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伏毒在强直性脊椎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阐述如下:  1历代医家对AS的认识《素问》较详细论述了AS的病因病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1]首次提出“热痹”之名

2、,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成为后人治疗热痹的理论根据。《素问·痹论》[2]阐明了热痹的机理,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对感受寒湿郁而化热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3]云:“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首次创立了外感寒湿,郁而化热致热痹的代表方。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还提出了“风毒”的概念,指出:“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此是风之毒害者也。”用毒邪的病理机制去认识历节病的发病规律,第一次确立了清热解毒的治疗原则,并使用犀角地黄汤为治疗“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为后来

3、治疗AS提供了宝贵经验。宋代赵信敕《圣济总录》[4]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可致热痹,曰:“盖腑脏壅热,复遇风寒湿三气至,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群痹熻然而热闷也。”阐明了外感风热病邪深入脏腑经络日久,脏腑积热蕴毒,攻注骨节的病因病机,为后世治疗热证AS提出了理论根据。  现代医家,根据自己不同的临床体会和经验,对AS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张鸣鹤[5]认为湿热瘀毒、阻滞肾督是活动期AS主要病机,而清热利湿、补肾活血是其主要治则。宋绍亮[6]对治疗AS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AS活动期的基本病机是脏腑积热,毒邪内伏,热毒流注骨节,留滞经络,攻于脏腑,痹阻筋脉。治以清热解毒,透热达邪为主要原

4、则,并贯穿于整个活动期治疗的始终。  2湿热伏毒在AS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发现为何AS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最终导致关节变形而致肢体废用?笔者认为AS不易根治且反复发作的根本病因是湿热伏毒日久蕴积。其主要因素有二:一是风寒湿热毒邪,二是脏腑内热,蕴湿成毒,或禀赋不足、肝肾不足,以致外邪乘机而入,邪滞经络,痹阻骨节,热壅气血,攻注脏腑,发而为病。  2.1外感风寒湿毒,郁而化热外感风寒湿毒是AS早期病机。风寒湿毒侵犯人体由外而内,或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风寒湿毒诸邪乘虚而入而为病。风寒湿毒乘之侵及络道,发而为痹,日久失治误治,或素体阳盛脏腑积热,或风寒湿毒袭于肌表,郁久化热成毒,致热毒

5、内伏,攻于骨节,发而为痹。“风流走不定,久则变为风毒”,寒湿留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内伏于脏腑、血脉、经络、关节,再遇感受风湿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病。《类证治裁》[7]曰:“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  2.2湿热毒邪痹阻,流注经络外感风湿热之邪,或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湿热侵袭,热毒浸淫,或由于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平素嗜酒过度,饥饱失常,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酿生湿热,湿热内蕴,蕴久成毒,伏于脏腑经脉,脏腑积热。外邪引动内邪,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攻于脏腑、筋脉,发为AS。吴鞠通《温病条辨》[8]首倡痹病“大抵不越寒热两条”

6、的分类原则,并指出:“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清·尤怡《金匮翼》[9]亦云:“热痹者,闭热于内也……所谓阳遭阴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熻然而闷也。”  2.3湿热毒邪蕴积,伏毒未清感受湿热毒邪发而为痹,经过治疗后,病情虽得到控制,但邪气未除,病邪潜伏;或者经治疗,达到了临床治愈,但未能彻底祛除发病原因,致使残余邪气潜伏,遇诱因则反复发作。正如清·刘吉人的《伏邪新书》云:“感六淫而即发病者,轻者谓之伤,重者谓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

7、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亦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0]中指出:“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火高)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详细论述了湿热毒邪内伏致痹,且指出治痹不治伏邪,痹必不已,易反复发作。  总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