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

ID:21745104

大小:21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4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_第1页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_第2页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_第3页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_第4页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_第5页
资源描述:

《脂质体与制备方法的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1.脂质体概述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

2、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失,当双分子层通过相变温度时,被封闭的水溶性标示物的漏出量增加。磷脂种类相变温度(℃)卵磷脂(卵磷脂胆碱)-15—7脑磷脂酰丝氨酸6—8二棕榈磷脂41氢化大豆磷脂51脂质体的相变行为决定了脂质体的通透性、融合、聚集及蛋白结合能力,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脂质

3、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

4、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至于药物在脂质体中的负载定位,其取决于所载药物的性质,见下图。2.脂质体制备方法分类及其介绍脂质体是由磷脂分子在水相中通过疏水作用形成的,因此制备脂质体所强调的不是膜组装,而是如何形成适当大小、包封率高和稳定性高的囊泡。制备的方法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可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并且结构也不尽相同。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2.1被动载药法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

5、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2.1.1 薄膜分散法此法最初由Bangham等报道,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这种方法对水溶性药物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但是脂质体粒

6、径在0.2~5μm之间,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或者通过挤压使脂质体通过固定粒径的聚碳酸酯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2.1.2超声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2.1.3 冷冻干燥法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1978年Vanleberghe等首次报道采

7、用冷冻干燥法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脂质体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初步干燥及二次干燥3个过程。冻干脂质体可直接作为固体剂型,如喷雾剂使用,也可用水或其它溶剂化重建成脂质体混悬液使用,但预冻、干燥和复水等过程均不利于脂质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如在冻干前加入适宜的冻干保护剂,采用适当的工艺,则可大大减轻甚至消除冻干过程对脂质体的破坏,复水后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包封率等均无显著变化。单糖、二糖、寡聚糖、多糖、多元醇及其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都可以用做脂质体冻干保护剂,其中二糖是研究最多也是最

8、有效的,常用的有海藻糖、麦芽糖、蔗糖及乳糖。本法适于热敏型药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但成本较高。陈建明等以大豆磷脂为膜材,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采用冻干法制备了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