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

ID:22299424

大小:58.7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_第1页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_第2页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_第3页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15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根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手术方法、特点。方法分析152例颅神经疾病患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1例,肌痉挛69例,舌咽神经痛2例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有效率为91.36%;面肌痉挛手术效率为89.86%;舌咽神经痛2例,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有效的,但风险大,良好的手术策略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颅神经根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

2、压术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06.032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一类颅神经根疾病(cranialrhizopathies)主要由相应烦神经根微血管压迫弓丨起。微血管减压(microvaseulardecompression,MVD)手术从解决病因入手,是唯一能够根除症状并保留神经功能的方法[1]。手术在桥小脑角区这一危险的区域进行,良好的手术策略对于提高疗效避免并发症极为重要。本科2008年5月〜2013年5月共完成各类颅神经疾病微血管减压手术1

3、52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拫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2例颅神经疾病患者,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1例,面肌痉挛69例,舌咽神经痛2例,男、女比例为1:1.23;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2.2岁;病程3个月〜22年,平均病程4.3年;病例术前均行薄层MRI扫描检查,采取3DDrive序列,扫描层厚1mm。1.2手术情况手术采取全身麻醉,取3/4俯卧位,床头抬高15°,患者头部向对侧屈15〜20°并转向患侧10°,下领内收[2],耳后发际内斜形头皮切口,长度根据患者领部的长度调整

4、,一般为5〜8cm,骨窗2cm左右,手术过程在显微镜下完成。面肌痉挛责任血管依次是小脑前下动脉48例,小脑后下动脉18例和椎动脉3例;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则为小脑上动脉56例,小脑前下动脉19例及岩静脉分支4例,无明显责任血管2例;舌咽神经痛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2结果2.1手术疗效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74例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手术有效率为91.36%;面肌痉挛69例,62例术后痉挛停止或显著减轻,手术效率为89.86%;舌咽神经痛2例,术后均取得满意效果。2.2手术并发症情况脑脊液漏和颅内

5、感染,本组7例患者发生皮下积液,1例脑脊液耳漏,均经处理后耳漏停止,手术切口顺利痊愈,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听力下降或耳鸣,本组10例手术后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占全部手术患者的6.6%,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2.5%,2/81),肌痉挛患者8例(11.6%,8/69);面神经功能障碍,本组13例出现术后手术侧程度不同的周围性面瘫,占全部患者8.6%,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2.5%,2/81),面肌痉挛患者11例(15.9%,11/69);枕神经痛,本组18例患者出现手术侧枕部放电样疼痛,发生率11.

6、8%。2.3二次手术情况二次手术5例,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2例面肌痉挛患者。二次手术时间为第一次手术术后3〜6个月。3讨论3.1切口及骨窗切口上墙位于项下线上2cm,长5〜8cm,三叉神经痛手术向上0.5cm。咬开骨窗仔细涂抹骨腊,骨窗应分别显露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后缘,尽量靠外,面肌痉挛患者骨窗位置可下移0.5cm。手术过程中全部患者硬膜均严密缝合,必要时以肌肉或筋膜修补硬膜漏口,手术结束不放置引流,各层严密缝合。2.2显微镜下操作MVD手术采用小脑上外侧入路和采用“零牵拉技术”,显露相应颅神经根部和责

7、任血管。近枕大池处释放脑脊液,锐性剪开蛛网膜先显露后组颅神经。面神经减压时充分开放听神经水平以下的脑池,小脑外侧绒球下入路显露面神经出脑干端;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充分开放小脑桥脑角池接近小脑幕的部分,必要时可以处理影响显露的岩静脉,只有当岩静脉:①阻挡视线,影响操作;②怒张明显,影响小脑下陷,有破裂危险;③本身为责任血管且与三叉神经粘连紧密时才可予以主动切断[3]。根据术前头颅3DDriveMRI中血管与神经出脑干端关系大致判断血管情况。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多在面听神经腹侧压迫;三叉神经痛,

8、对神经根压迫的血管大多为1根,有时可以是多根同时压迫[4]。第三支痛,压迫常来自三叉神经上部,第一支痛,压迫常来自三叉神经下部,第二支痛,上下压迫均可能,了解以上结构特点手术目的性更强了。在术中为避免遗漏责任血管,蛛网膜要充分剪开,应充分打开舌咽、迷走神经根部的蛛网膜及粘连,探查桥脑延髓沟,显露面神经与脑干连接和移行区[5]。垫片时注意Teflon棉片塑形,以合适形状垫入,利用棉片将责任血管推开减压。当责任血管为扩张迂曲的椎基底动脉等难处理的血管时,使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