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

ID:22560529

大小:5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_第1页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_第2页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_第3页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_第4页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_第5页
资源描述: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楚简《逸诗·多薪》补释(1)摘要:论文考释了最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多薪》一诗简一的疑难,又试补了简二的殘文,并对《多薪》一诗的比兴进行了探讨,进而认定其为楚地之作。关键词:楚简逸诗多薪研究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终于面世了。[1]其中《逸诗》两首中的《多薪》一诗颇值得注意。其整理者马承源先生说:《多薪》是歌咏兄弟二人之间亲密无比的关系,惜多已残缺,没有完章,现存者约为此诗其中二章的部份诗句,共四十四字,含重文八字。[2]尽管马先生对此诗已作了精当的考释,但拾遗补阙,尚可贡献一二于马先生

2、灵前。一兄及弟淇,鲜我二人“兄及弟淇”,马注:“淇”,从其、从永,字反书。[3]但“淇”字意义如何?马先生并没有解释。从《诗·小雅·鸿雁之什·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来看,“淇”相当于“矣”,是语气助词。但文献里,“矣”与“其”字互用,尚为罕见。尽管有“其”与“以”互用的例子,如《周礼·考工记·匠人》“眡以景”的“以”,《文选·景福殿赋》李注引作“其”;《礼记·王制》“不敬者,君削以地”的“以”,《通典·礼十四》引作“其”,[4]但还是缺乏说服力。因而疑“淇”当读作“綦”。《列子·仲尼》:“引乌号之

3、弓,綦卫之箭。”《淮南子·原道》作“綦卫”,而《兵略》与《太平御览》七四五引皆作“淇卫”。《隶释》三《张公神碑》:“运置綦阳。”洪适释以“綦”为“淇”。[5]“綦”与“繄”可以通用。《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书·旅獒》“繄”作“其”。《说文·糸部》:“繄,从糸,殹声。”《类篇·糸部》:“繄,语助。”作语气助词的“繄”,实际就是“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殳部》解“殹”字云:秦人借为语词,《诅楚文》“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殹”,薛尚功所见秦权铭“其于久远殹”,《石鼓文》“汧殹沔沔”,权铭“

4、殹”字,琅邪台刻石及他秦权秦斤皆作“艺”,然则周、秦人以“殹”为“也”可信。[6]清朱珔《说文叚借义证》也说:案“艺”即“也”字。“殹”、“也”一声之转。[7]从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帛书来看,清人的上述意见显然是正确的。所以,《睡虎地秦墓竹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里大量的“殹”字,整理者都释为“也”。[8]陈直将1973年西安出土的秦《兵甲之符》上的“殹”解为“也”,也是同样的意见。[9]由此看,楚简的“淇”即“綦”,可读为“繄”,实际就是“殹”,相当于“也”。因此,“兄及弟淇”也就是“兄及弟也”,与《诗·小雅·鸿雁

5、之什·斯干》的“兄及弟矣”同。“鲜我二人”,马先生没有注。《诗经》里可参考的例句有: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小雅·青蝇》)终鲜兄弟,维予与女。(《郑风·扬子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小雅·蓼莪》)燕婉之求,籧篨不鲜。(《邶风·新台》)鲜我觏尔,我心写兮。(《小雅·车舝》)嘉我未老,鲜我方将。(《小雅·北山》)“我二人”,指兄弟两人,应该连读,从《青蝇》来看,这不会有歧义。但“鲜”训“少”,还是训“善”,就值得斟酌了。如训“善”,“鲜我二人”,与上文“兄及

6、弟也”就很难通读。因此,应当如《郑风·扬子水》、《大雅·荡》之例,训“鲜”为“少”。“鲜我二人”,就是说“兄及弟也”,连兄带弟,我们两个人太少了。上述的解释尽管也能讲通,但总觉得语意不畅。因而怀疑诗句有乙文:“兄及弟淇,鲜我二人”当作“兄及弟鲜,淇我二人”,抄手将“鲜淇”两字的前后次序颠倒了,本来当是“鲜淇”,误乙为“淇鲜”。“兄及弟鲜”是说兄弟太少。“淇我二人”,“淇”即“綦”,通“繄”。而“繄”作为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相当于“惟”、“唯”、“维”。《左传·隐公元年》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郑庄公)遂寘姜氏于城颍,

7、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论语·颜渊》篇也有一段话可以参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左传·隐公元年》的“繄我独无”,也就

8、是《论语·颜渊》篇的“我独亡”。由此看简文,“兄及弟淇,鲜我二人”若作“兄及弟鲜,淇我二人”,解为“兄及弟鲜,繄我二人”,就是说兄弟太少,只有我们两个。惟其少而弥足珍贵,所以下文才说“多人多人,莫如兄弟”,“多人多人,莫如同父母”。这种解释,虽有改动原文之嫌,但比较之下,上下文意更为流畅,也更有文献根据,应该是合理的。二第二简残文试补《多薪》诗第二“简上端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