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

ID:22683925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0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_第1页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_第2页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_第3页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_第4页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德育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一个复杂多变和激烈竞争的社会,有些人陷入了自我认同危机,还有一些人常常产生自我认同困惑。他们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孤独、无助,生活失去重心,人际关系淡薄,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甚至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怀疑,陷入了对“我是谁”的不断追问中。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已十分突出的摆在了德育工面前。    一、自我认同危机:当前德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四则个案资料  资料一:璐璐是一名小班的幼儿,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她拒绝参加班里组

2、织的任何活动,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会,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经过观察,璐璐虽然不同人交往,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资料二:2005年8月20日下午4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一声重物砸地的闷响打断了正在会议室集中学习的研究所工作人员,同时也夺走了孟懿年轻的生命。  一封事先张扬的遗书,末尾写着:“自杀原因:厌世,想偷懒,精神

3、抑郁。”  资料三: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遗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经警方认定,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  6月17日上午9点,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级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经复核,云南省高级法院裁定核准昆明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  资料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许国彬教授等人曾经对本科生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和“理想与现实冲突”在大学生心理挫折原因中名列前三。随着

4、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对人际关系处理的“无能”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调查中,有48.3%的大一新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二)资料分析:德育发展中存在自我认同问题  资料一中的璐璐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而且当小朋友做出滑稽动作时,也会哈哈大笑。但是就怕别人看她,怕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说明璐璐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却不敢让自己与外界接触,不敢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璐璐的事例所反映出来的实质上是一个儿童自我认同问题。  资料二中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在读博士孟懿跳楼轻生,着实让世人为之惋惜,同时也让世人不理解。其实,从孟懿跳楼前留下的两封遗书中可

5、以体会他当时的心态,生活枯燥乏味,生命中找不到更高的人生追求,生活意义感的缺失让孟懿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资料三中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可谓触目惊心,给世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与长久的反思。人们似乎很难理解他下毒手杀死寝室四室友以及他自己被枪决时那一刻的心境。他对世界无情,世界也与他无缘,“情”字在他心中没有一席之地,缺乏情感体验让他丧失了理智。  资料四似乎没有资料二、三那么惊心动魄,却也是一条很重要的导火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黄金法则,似乎在任何时候都适用。而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6、,到学校很难与同学和睦相处,寝室矛盾一触即发。同学与同学之间很难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形成和谐局面。  无论是孟懿因为意义感的丧失而轻生、马加爵因为缺乏情感体验而狠心杀死寝室四室友,还是寝室里有些同学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同学关系很难相处,其实质都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体现。  以上四则资料,从小璐璐害怕与外界接触到孟懿轻生、马加爵杀人以及寝室同学关系很难处理,可以看出当前德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我认同问题。    二、婴幼儿时期的自我认同问题  自我认同的核心问题是本体安全,本体安全作为自我认同的生长点,是在婴儿的早期经验中获得的,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

7、的。当儿童在镜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映像时,会引起他的极高的、特殊的兴趣,就好像他本人和镜子里、照片上或屏幕上的第二个他同时共存似的。拉康将之称为镜像阶段,即“指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镜子里自己的映像获得了一个初步的自我形象、自我统一性,暂时迎得心里的整合与安定。  当然,儿童从镜子里的映像认出自己,使他们对自身个体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要使儿童真正认同自己,还必须让他参与更广泛的活动,包括一些同龄人的活动,这在米德那里“表现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儿童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