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

ID:3138728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_第1页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_第2页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_第3页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身份认同困境  内容摘要:如何欣赏和解读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水龙吟》是本文阐述的重点,通过作者的分析,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在此诗中所表达的身份认同困境。  关键词:《水龙吟》辛弃疾身份认同困境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的一个晴朗的秋日,辛弃疾登楼北望,写下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他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他自称是“江南游子”,漂泊到江南的远离故土的游子。此时,距离辛弃疾南归已经十二年了,难道他在剩山残水的祖国――南宋仍然找不到找不到归属感。  我们不妨先看这句诗。“落日楼头”,落日即日暮。

2、从遥远的《诗经》开始,日暮之际就是一个敏感而特殊的时刻,前现代的分别总是很沉重。每每在日暮黄昏之时,闺妇倚门念远,游子登楼怀乡。“楼头落日”,彼此遥望,成了中国人心灵和情感的仪式。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经沦陷。因此“落日楼头”的登临,收复中原的梦想,里面承载的就不仅仅是基于儒家观念的士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更有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断鸿声里”,正是在这儿我们看到辛弃疾的孤独。“和谈”已经成为“国是”的南宋政府,已经无心收复中原。而且力主恢复的同道者日渐稀少,于是诗人无限悲哀,有如同失群的孤雁。4  “江南游子”,游子远离故土或漂泊异国,但他们的故乡和祖国总是

3、统一的。可是在辛弃疾这儿,我们看到了一种悖论――远离故乡,寻找祖国。故乡和祖国是分裂的。故乡是自己的心灵归属,祖国是自己的理性认同。同为著名的主战派文人,辛弃疾和陆游不同。中原沦为敌手,对在南方出生的陆游而言更多只是文化意义的国家沦陷。但是对于辛弃疾而言却是关乎生命记忆和祖先血脉的故乡沦陷,感受更为深刻和沉重。因此虽然同有收复中原的梦想,却有轻重之别。  祖国是地理概念,是祖先繁衍生息之地,是生命根脉所在之地,那里的土地承载着共同的生命记忆。在宗族血缘建构的传统中国,地缘和血缘其实合二为一。祖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凝聚着共同的精神价值和文化血缘。因此祖国就是故乡。  北宋覆

4、灭,南宋建立。从儒家观念看,无论道统还是政统,都具有无可争议的合法性。因此在宋金对峙前期,总有一批又一批南归的北人,大多和辛弃疾一样是出于儒家传统中夷夏观念的影响――回到文化和法理意义上的祖国。  但事实上情况更为复杂。当时沦陷区的人们回到南宋,被称之为“归正”。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归正人”。“归正人”作为一种身份识别的标识,显示出南宋政府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态度。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提出建议:“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归南,北归北。”4即居住在南宋政权统治区域的官绅士民,凡原籍在河东、河北、山东、陕西等地,都要返归金政权的统治。这表明,南宋已经有了拒收北人的

5、国策。这里面大多数人不愿回到北方,却被南宋朝廷为了维护所谓的宋金和平而强行遣送。  南宋政府拒收北人,这里面固然有讨好金人的原因和划疆自保的考虑。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出于狭隘心理对“归正人”的猜忌、怀疑和防范。  著名诗人陆游和范成大都曾上书南宋朝廷,要求纠正重南轻北的偏向,尤其要重用流亡江南的北方英贤。其实这种遭遇并非辛弃疾独有,许多有才华的南归之人,因为面临的无法回避的身份认同问题,遭到南宋遗弃,寂寞终老。辛弃疾当然明白自己因为身份问题带来的尴尬处境。他在《美芹十论》中曾经为归正之人鸣不平,希望朝廷一视同仁。  十二年前,辛弃疾南归之时,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

6、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后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毅和果敢,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但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宋金和谈的国策、朝廷对“归正人”的警惕和防范,意味南宋政府不会真正接纳他。于是他被先后委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此后,是长达二十多年罢官闲置。这是一种彻底的拒绝,无情的抛弃。  因此,“江南游子”既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开故乡的漂泊,又是在南宋无法获得信任与重用时

7、的内心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焦虑。当故乡沦陷时,他满怀希望追寻祖国;当南宋拒绝他时,祖国成了异乡,他成了游子。  41207年秋,辛弃疾与世长辞。他永远没有回到故乡。他的故乡永远是异国,而在祖国他又成了游子。二十三岁以前是有家无国,二十三岁以后是有国无家。在家国同构的古代中国,注定了诗人的悲剧命运。  是的,“无人会,登临意”,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收复中原对诗人的意义。因为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统一。“何处望神州”(《南乡子》),这是去世前四年的又一次的登临,才清楚的道出内心的委曲。“神州”,那才是他的故乡、他的故国。回不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