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ID:22701834

大小:71.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31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Abstract:Withthenewcurriculumreform,thedeepeningoftdlotsofat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attracteention.Iprobedinto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underthe“subversiv

2、eoftheNewCurriculumand‘‘continuous’’history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though“themulti-classstructure•Keywords:multi-classconfiguration;practicalproblems;“SixFactors”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

3、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一一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案例一(甲老师):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

4、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

5、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课兴趣浓厚)。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一一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

6、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一一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

7、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案例三(丙老师):导入(复习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__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XX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0。A、

8、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