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

ID:22866859

大小:195.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11-01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1页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2页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3页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4页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病理生理学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五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一、DIC的分期根据DIC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典型的DIC病程可分为以下三期。1.高凝期2.消耗性低凝期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3P实验的原理】将鱼精蛋白加入被检的患者血浆后,鱼精蛋白可与血浆中X-FM片段内X结合,使FM与X片段分离,分离的FM能在血浆中自行聚集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但是,当纤溶活性过强时,X片段被完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时,X-FM就明显减少,3P试验反可转阴性。【DD试验】纤溶酶分解Fbg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不含D-二聚体,因为不存在纤维蛋白D区相互连接。同样,纤溶酶

2、分解可溶性FM时,也不存在D-二聚体。只有在分解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微血栓)时,可产生D-二聚体,因为可溶性FM的两端D区与其相邻的FM的D区在E部位参与下,相互连接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纤维丝(图11-5)。DD试验是通过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判断体内血栓的存在。D-二聚体是微血栓(DIC)形成的重要标志物,也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二、DIC分型1.按DIC发生快慢分型(1)急性型:常见于严重感染和休克、严重创伤、羊水栓塞、血型不合的输血、急性移植排异反应等。其特点是DIC可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病。临床表现以休克和出血为主,病情迅速恶化。

3、分期不明显。急性DIC患者可出现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减少、FDPs升高、PT延长、TT延长、PTT延长和Fbg浓度下降。由于急性DIC患者,在没有严重的肝炎情况下,常出现因子Ⅴ和Fbg的后天性缺乏,所以当Fbg<100mg/dl时,应与出血症状相联系,考虑急性DIC存在。(2)慢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胶原性疾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其特点是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机体可以通过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进行代偿。所以,慢性DIC时,凝血因子消耗程度往往被掩盖,结果在筛选性实验检测中,只有少数指标出现异常,如血小板计数降低,但Fbg可以正常。因此,如果患者出现

4、凝血酶明显升高,应在结合临床症状基础上,可以诊断为慢性DIC患者;如果患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较为健全,临床表现较轻或不明显时,这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患者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慢性DIC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急性型。(3)亚急性型:常见于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等患者。其特点是数天内渐形成DIC。患者的临床表现: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2.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在DIC发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DIC分为三型。(1)失代偿型(显性DIC):主要见于急性DIC。此型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超过生成,机体来不及代偿。实验室检查:可

5、见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患者常有明显的出血和休克等。(2)代偿型(非显性DIC):主要见于轻症DIC,其特点是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出血和血栓形成症状,易被忽视,也可转为失代偿型DIC。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也可仅有轻度出血或血栓形成的症状。诊断较困难。(3)过度代偿型:主要见于慢性DIC或恢复期DIC。其特点是患者机体的代偿功能较好,经代偿凝血因子(Fbg、FⅤ、FⅦ、FⅧ、FⅩ)和血小板生成增加,甚至超过消耗。实验室检查Fbg等凝血因子有暂时性增高;血小板计数减少但有时并不明显。患

6、者临床出血及血栓症状不明显。局部型DIC见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血管瘤和心脏室壁瘤等。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组织器官正常代谢、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良好的血液循环。各种原因造成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缺血,常常使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ischemiainjury),但在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中也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用低氧溶液灌注组织器官或在缺氧的条件下培养细胞一定

7、时间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氧反常(oxygenparadox)。用无钙溶液灌流大鼠心脏后,再用含钙溶液进行灌流时,心肌细胞的损伤反而加重,称为钙反常(calciumparadox)。缺血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是细胞功能及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但在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称为pH值反常(PHparadox)。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一、原因(一)、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如休克时微循环的疏通、冠状动脉痉挛的缓解、心脏骤停后心脑肺复苏等。(二)、动脉搭桥术、PT

8、CA、溶栓疗法等血管再通术后,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器官移植及断肢再植等。二、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