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

ID:23324406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7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_第1页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_第2页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_第3页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_第4页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述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意象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的空缺和迷失。  典籍英译;方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1671-6639(2013)01-0070-06  一、引言  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面对着许多困境,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便是一个棘手的理由,作为典型的文化负载体,意象的翻译过之则失味,谦之则不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英译更是如此。自奈达(Nid

2、a)指出翻译实质上是把文化从一[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典籍作品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元素,广泛存在于古诗词中,而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却给典籍翻译带来不少的障碍。在对《楚辞》中的41对方位文化意象进行考察时发现,译者在处理方位文化意象时,在灵活使用多种翻译策略的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同化策略以避开文化意象的亏损和缺失。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方位文化意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汉语文化圈和英语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的共同理解,是使用同化策略并最大程度避开方位文化意象在译语中亏损和缺失现象的基础。笔者倡议:不同文化圈对方位文化意象没有共同认

3、知的情况下,译者使用“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尽可能避开使用淡化策略以避开方位文化意象的空缺和迷失。  [关键词]典籍英译;方位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A[]1671-6639(2013)01-0070-06  一、引言  中国典籍文化走出去面对着许多困境,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便是一个棘手的理由,作为典型的文化负载体,意象的翻译过之则失味,谦之则不达,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英译更是如此。自奈达(Nida)指出翻译实质上是把文化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1]以来,研究者已从关

4、联理论、美学、模因论、概念隐喻、文化功能等不同角度对文化意象在原语与译语中相互作用的互文关系、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意象时出现的文化亏损现象等理由进行探讨,归纳出文化意象在译文中亏损的根本理由在于: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被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误解[2]。针对这一根本理由,学者们也相应地提出了应策略略,比如强调译者翻译文化意象时应采用协调式异化的翻译原则[3][4],也可以通过语境假设,在译语中再现原作文化意象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5],抑或

5、选取让读者更为熟悉也更乐意接受的意象翻译原语意象,以充分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6];另外,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同时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等途径,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7典籍翻译中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对策考辩zbjy.,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刘法公从隐喻的视角出发,提出对文化喻体意象的转换,必须在做到译文与原文喻源域的映射意象一致和译文与原文的喻体共知性一致的基础上,对其采用文化喻体“直译+内涵”解译的汉英翻译新策略[8][9]。不论是从目的论和关联理论,还是

6、从接受美学和文化迁移出发,在文化意象的翻译上做出的探索成就毋庸置疑,但还不能够完全解决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亏损理由,对此也没有提出一个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如何在对典籍外译时更有效地处理文化意象,何种翻译策略可以最有效地避开文化意象的失语和亏损,一直是困惑译者的难题之一,为此,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研究和探讨。《楚辞》中文化意象尤为丰富,如“前后”、“上下”等有关方位的文化意象,“芳芷”、“江蓠”等有关香草美人的文化意象等。本文从概念隐喻与文化意象的同构性出发,探讨许渊冲《楚辞》英译中的方位文化意象的翻译策

7、略。  二、意象、文化意象与隐喻的概念  汉语中“意象”一词对应于英语中的“image”。西方文化中的“意象”(image)源自于拉丁文“imago”,不仅仅指图画、模仿或拷贝,更是一种呈现特定景象而存在的策略(工具),一个让读者能看到某些事物的过程[10]。简而言之,“image”就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具有多重涵义的一幅画面。一方面,意象(image)通过字面意思来唤起大脑中的一个画面或者唤起一种实在的感觉(这个画面或感觉是不可视的);另一方面,意象(image)也指一种表达,就如隐喻、比喻等等,由两个元素

8、构成[11]。从上述两种定义可以总结出,西方文化中的“意象”(image)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首先是基本的字面意思表达;其次是这个表达使人在头脑中唤起的一种抽象画面,以及这一画面负载的内涵。汉语文化中的“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意象”即心意与物象的统一,无形与有形的统一;即“意”中之“象”,或含“意”之“象”,是某种可以间接地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意念或抽象的画面[12]。“意象”由“意”和“象”构成,“意”即审美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