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

ID:23487523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8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_第1页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_第2页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_第3页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_第4页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如何有效开展《品德和社会》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该课程的核心。它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让小课堂融进大社会,让品德与社会教学逐步走上“生活化、特色化、活动化、自主化”的道路呢?1挖掘生活资源,实行开放教学1.1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儿童的品德和

2、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以生为本,要特别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有教育价值的“富矿”,将其引进课堂教学中。因为对学生而言,最有教育意义的教材就是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在《米粒的诉说》的教学中,我结合所带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个别同学家里也播种水稻,对耕地、播种、插秧、浇水、收割、扬场等稻

3、谷的生产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等情况,动员这些同学讲述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述“米粒的故事”,并请来农民伯伯讲述他们的劳动过程,有一些同学在暑假里也帮父母干了不少农活,鼓励他们说说自己的劳动体会。在课后的教学拓展中引导学生搜集整理珍惜粮食的名言警句,配上图案、花边做成漂亮的广告语,放在餐厅适当的位置,或做成小书签和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掉米粒、不随意倒掉米饭等小事做起,人人争做“粮食监督员”。1.2走出课堂,让学生学会实践。“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品德课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以后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确立“大品社”的教育观念,善于联结课堂内与课堂外的

4、生活,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去体验,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例: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溪流污染特别严重:溪流两岸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联合周边社区干部,开展的“碧水”的行动,带领学生再次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溪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如在社区内设置宣传窗;写环保倡议书;建议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

5、……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激活品社教材,开发特色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教学不能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要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个人经验。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这一流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整理,因时制宜地创造开发富有特色的课程,扩展教学内

6、容。就《米粒的诉说》这一课来说,教材所给的资源是很少的,内容容量也很少,于是我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背诵与田间劳作有关的古诗,如《悯农》、《乡村四月》等,课堂上增加了一些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古诗以及一些农谚、珍惜粮食的名言警句等资料,以充实教学内容。课文中设计的主题活动也比较少,不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于是我增加了三个主题,一是当“小推销员”活动,向“顾客”介绍家乡特色农产品(地瓜、木署等)及其生产简况。二是表演小品,让学生讨论“他们做错了什么”。三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写几句“给农民伯伯的知心话”,全班交流,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不仅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增进了对“三农”的情感。3创设活动平台,突出

7、主体地位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品德与社会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以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敢于创造的能力。“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内化行为规范并将行业为规范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