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

ID:23778276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_第1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_第2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_第3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_第4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作者:苗青吴伟利李亮薛玲郝国贞傅向华【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收集ACS患者5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19例,2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测定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反应蛋白(CRP),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CS患者血小板膜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SA患者(P<0.01)及对照组(P<0

2、.01)。结论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RP在有无冠心病的人群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对其检测有助于临床上识别和预测易损斑块,发现易损病人,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恶化,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C反应蛋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大量研究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演变及破裂

3、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P选择素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是炎症反应和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2〕;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活化是血小板聚集的中心环节;C反应蛋白(CRP)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本研究通过检测ACS患者P选择素等相关炎症因子,以探讨炎症因子在ACS发病中的作用,旨在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防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挽救易损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连续在我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3例。78例符合冠心病(

4、CHD)的诊断(经冠脉造影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管腔直径狭窄≥50%)。ACS组59例,其中AMI3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21例,均符合ACC/AHA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及UA的诊断标准〔3〕;稳定型心绞痛(SA)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5例设为对照组。且所有患者入院前22;吸烟史34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0.50)mmol/L;甘油三酯(TG,1.95±0.47)mmol/L。SA组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66±8)岁;病程(10±3)h;合并高血压12例

5、;体重指数(22.7±3.6)kg/m2;吸烟史10例;LDLC(2.8±0.43)mmol/L;TG(1.79±0.51)mmol/L。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64±10)岁;高血压14例;体重指数(24.4±3.7)kg/m2;吸烟史13例;LDLC(2.6±0.18)mmol/L;TG(1.85±0.62)mmol/L。三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吸烟、血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P选择素(CD62P)及血小板膜糖蛋

6、白Ⅱb/Ⅲa受体的测定  取外周血0.9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中送检。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Vantage流式细胞仪(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检测原理为荧光标记血小板所产生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血小板P选择素、GPⅡb/Ⅲa位点数呈正比。单位为%。  1.2.2CRP的测定  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引用美国Beckman公司提供的arry特殊蛋白质及Beckman原装试剂,由免疫试验室专业人员操作。单位为mg/dl。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t检验或方

7、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率来表示,应用χ2检验。  2结果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CRP水平均高于SA患者(P<0.01)及对照组(P<0.01),见表1。表1三组间各项指标比较(略)  3讨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4〕,炎症机制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包括最初血液循环中白细胞附壁,到最终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均发挥了主要作用,并始终贯穿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其始动的触发因素是各种损伤因子,这些因子可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使血管内皮高表达多种黏附分子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等,而细胞黏附

8、分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P选择素,又称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是血小板活化的“金标准”〔2〕。Johnson等〔5〕已证实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织的内皮细胞上有P选择素表达。在组织缺氧和炎症介质如氧自由基、凝血酶、胶原等的刺激下,P选择素于数分钟内表达于活化的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6〕,介导炎症早期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