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

ID:23937848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1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_第1页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_第2页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_第3页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媒体时代的媒体过度解读【摘要】当今时代自媒体高速发展,自媒体自身的特性和表达方式,极易导致媒体对某些事件过度解读,而两级传播中舆论领袖又容易使新闻事实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偏差,进而影响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坚守“让事实说话”的原则。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更应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借鉴。..关键词自媒体过度解读媒介融合鲁迅先生曾在《小杂感》中这样写道:“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私生子。”这句话在当时本是用来比喻国人的想象力的,但如今用在新兴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过度

2、解读也比较合适。一、媒体的过度解读解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笔者认为,解读就是指对某件事、某个现象、某个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过度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某件事、某个现象、某个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偏离了正确的范围。2014年12月27日,原新浪网总编辑、现小米公司副总裁陈彤(微博名为老沉)发表微博“40000斤黄金,20吨”。原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之后的几小时内由于媒体的过度解读不断升温,最后演变成了“赵本山涉黑被抓,从其家中搜出40000斤黄金”的闹剧,后经当事

3、人陈彤解释,那条引发如此轩然大波的微博只是近期热映电影《智取威虎山》里的一句台词。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媒体的过度解读实在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陷入迷惘。二、导致过度解读的原因通过对过度解读的案例加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媒体在对新闻事件的过度解读上“功不可没”。大多数过度解读的新闻都是在自媒体的平台上升温发酵,进而演变成为舆论闹剧,使得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引发信任危机。我们对频发过度解读的自媒体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以下两个原因:1、自媒体的特性与表达方式自媒体在当今时代的定义,已远远跳过web2.0时代:以博客为代表,进入到web

4、3.0时代: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是自媒体传播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也导致了自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性。自媒体注重具有新奇、刺激、趣味、离奇、怪异等内容的新闻,强调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并且呈现出从八卦新闻、明星绯闻向社会新闻蔓延,从娱乐版面向新闻版面扩张,从街头小报、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渗透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泛滥的各种过度解读的事件中,自媒体的表达方式都呈现出随意化、平民化的倾向。没有对事件背景进行深入的调查,仅凭个人的想象就对事件进行“

5、剖析解读”;没有对相关当事人、知情者、参与者进行采访,仅通过同样不确定真实性的所谓“真相爆料者”的言语就进行“深入报道”;或是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便对一些专业要求极高的新闻事件评头论足、发表意见,做所谓“深度解读”,这些都会导致媒体对新闻事件过度解读的频频发生。2、两级传播的作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是“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而并非大众传媒直接作用于受众。因此,在这个理论假设下,传播的关键便是舆论领袖。他们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其传播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易为受众接受

6、。在新媒体时代,两级传播的作用发挥更加显著,舆论领袖的功能也愈发强大。“40000斤黄金,20吨”这件事情的发酵过程就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刚开始发布微博的老沉其身份是原新浪网总编辑,现任小米公司副总裁,其舆论影响力十分大,虽不是他对这个微博进行过度解读,但却是因为他舆论领袖这个身份,使得后期跟风的人们对事件的可信度不做怀疑。同样能体现两级传播作用的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手术室自拍”事件,如若不是都市快报、人民网、华商网等众多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博主进行转发、评论以及过度解读,那么这件事情也许并不会引发一场舆论风波,也不会使得本就

7、矛盾重重的医患关系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因此,“两级传播”在自媒体时代的运用要求舆论领袖们时刻注意言论,解读时事固然是舆论领袖的权利,但需要把握解读的分寸,过度解读的做法断然不可取。三、改进媒体过度解读的思路过度解读导致舆论风波不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新闻事件尤其是一些涉及社会敏感问题事件的报道及解读要特别慎重,把握好度。要求媒体从业人员践行职业操守与道德的同时,熟悉新闻法规,积极推动媒介融合,尤其新兴媒介借鉴传统媒体报道、解读事件的扎实沉稳,化“过度解读”为深度报道,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熟悉新闻法规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

8、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发布并实行。其中司法解释第一条对“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做了详细规定,尤其有一项针对网络环境下何为“情节严重”的细化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