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

ID:25343212

大小:67.0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9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识线段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页例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学生动手

2、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认识线段。(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端点端点(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2、寻找线段。(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师

3、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生1: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2: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生3: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3、折线段。(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2)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折折,看看怎样折折痕最长?怎样折折痕就比刚才老师折的短?

4、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折法,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4、画线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生1:线段是直的。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三、方法应用及课堂检测。1、判断线段。师述: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和两个特殊标志,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是没有关系的。2、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条()条()条()条3、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4、下面有三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三条线段。5、下

5、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小结:连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点,可以画六条线段。6、填一填。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2、画一画。(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1)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比3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师:小朋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课本第7页练习一的第7、8、9题。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量线段画线段教学反思:1、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

6、过“拉线段——找、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2、“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实现过渡,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突现出来,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3、不管是

7、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如果我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堂课就应该能更精彩。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对于我的课堂而言还需从细节上认真把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