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

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

ID:254717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7-14

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_第1页
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_第2页
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文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摘要]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如何唤起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能“自主学习”,已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要中之要。课堂上以教师的“导”激活学生的“学”,这无疑是可行、有效的主体性教育策略。本文试从引导“说”起来、引导质疑、引导求异、引导选择四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词]引导主体意识引导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或布置大量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或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有些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

2、“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也便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

3、动状态,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自然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无法否认的基本症结,是教师对课文情节的提问分析太多,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总想给学生以难忘的“艺术享受”。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获得。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有自主意识和主体性行为特征。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如何唤起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能“自主学习”实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要中之要。而教师注重课堂上的引导,以教师的“导”激活学生的“学”,这无疑是可行、有效的主体性教

4、育策略。一、抓住契机,引导“说”起来。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主导。一堂课下来,教师“挥言如土”,以致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以致昏昏欲睡。即使学生有“说”,也只不过是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所谓“象征性”地说几句。这就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发展。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说堂”、“学堂”。变教师的讲解分析为学生的积极内化的说。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应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契机,引导学生“说”起来。如教《詹天佑》一课的第六节,有位教师是这

5、样设计的:在引导认真阅读后,让学生思考“用‘人’字形线路,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3的道理。边读边思考后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人”字形线路,用圆珠笔代替火车,笔的两端就是两个火车头。再请学生当一回“驾驶员”,自己边演示开火车边说“火车上山容易得多了”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自动站起来大声说一遍给自己听,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么一安排,教室里顿时此起彼伏,气氛热烈。教师抓住契机,解放了学生的“口”,引导学生完成了一次说的“自我实现”,同时也唤起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二、结合重难点,引导质疑。目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搭好梯子让

6、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当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无疑是很重要的,很有价值的。因为教师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认知结构的内化过程。但是,课堂教学中,仅仅由教师设计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按教师的目标思考问题”。这种方式,按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要求来分析,还是单纯的“牵”式教学,不利于培养21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独立思考”、“自能阅读”、“创造精神”。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应结合课文重难点大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上《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时,就利用重点句“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

7、罪人!”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吗?”一位学生就问道:“作者说自己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他真是一个‘罪人’吗?既然知道自己这时候离开祖国是‘罪人’,那他为什么又要离开呢?”通过“找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寻溯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揣摩文字的内涵,于是,通过“自责”反衬人物形象的手法在质疑中被大家掌握了。实践证明:只要抓住重难点得当引导,学生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开放了学生的“脑”,无疑比单纯的由教师提问更高一筹,也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探索者。三、诱发思

8、维,引导求异。这些年来,语文教学在应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