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ID:25786974

大小:5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2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_第1页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_第2页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_第3页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_第4页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摘要]本文在概述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概念,并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动力系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系统处在开放状态及其系统内部创新要素促使系统到达远离平衡态的区域是创新动力系统得以不断跃升有序状态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技术创新动力机制耗散结构    一、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创新动力系统的提出    首先出现的是一元论。一元论是指历史上曾纷争多年的技术推动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两种模式各自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有不足之处。于是后来又出现了折衷的双重推动模式,即二元论,指创新是由技术推动和需

2、求拉动共同产生。之后还出现多元论。三元论认为除上述两方面因素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组织规划和激励也是技术创新产生的一种动力。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企业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20世纪80年代初,多西等人又提出技术轨道概念,斋腾优提出了N-R关系模式,但他们只是从技术的产生和市场与资源约束两个方面深入地拓展了一元论模式,从本质上并没有突破原来的框架体系。对企业创新内在动力的分析,学者们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根据主体对行为的选择,对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来建立主体动力模式。这些分析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关注内在需要的测度,并注意到创新的风险性特点。此外,还有学者从期望理论中受到启发,

3、建立了创新动力机制的期望学说,从主体内在对创新收益的预期和影响创新成功的概率探讨动力的产生及大小。可以说,这些较为典型的从主体出发的创新动力模式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人们分析创新动机的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图  综合上面所述的技术创新动力的来源,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动力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企业创新内部动力和企业创新外部动力。所谓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所谓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因此,我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把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可以分为两大子系统:企

4、业外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和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动力子系统。其中,企业外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技术发展、政府政策行为支持(简称政府支持)等;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子系统中则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主要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如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企业创新能力等。这些外部和内部创新动力要素实际上也是企业创新动力系统的次一级的子系统(即次子系统),它们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结构图如上所示: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概述    耗散结构论是一门研究耗散结构的

5、性质、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是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讨论自组织过程中一般的、基本的原理。这一理论指出,一个开放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  由耗散结构论可知,开放是系统有序化的前提,是耗散结构得

6、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开放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熵是“表现系统内部无序和混乱程度”的量度。在开放系统中熵由des与dis两部分构成,即ds=des+dis。其中,des是系统与外界相交换的熵(des<0),dis是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is>0)。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负熵流des,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加dis,只要这个负嫡流足够强,在抵消了系统的熵增加之后,还能够使系统的总墒ds减少,即有

7、des

8、>

9、dis

10、,就会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形成耗散结构。由此可见,开放系统不仅是耗散结构

11、形成的前提,同时也是耗散结构得以维持和存在的基础。  同时,普利高津指出开放系统只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耗散结构只有在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即所说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里所说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状态,平衡态和近平衡态都被排除在外。因为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线性区,系统是处于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状态,系统的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或趋于平衡,一些小的涨落和扰动很难改变系统的这种状态和趋势,所以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而当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系统处于一种十分不稳定的状态,一旦外界对系统施加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