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

ID:25939211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3

上传者:U-991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_第1页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_第2页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_第3页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_第4页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高校产业管理机制创新的讨论  论文关键词:高校产业机制创新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准确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产业,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的需要。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其核心就是产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只有科学地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才能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的产业体制,处理好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责"、“权"、“利"的关系。才能使高校产业办得有活力、有动力,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高校的强有力支持。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准确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创新高校产业,完善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的需要。   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其核心就是产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只有科学地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才能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的产业体制,处理好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才能使校办产业办得有活力,有动力,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高校的强有力支持。    一、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重新构建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形象和内核。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既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目标只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既没有竞争的压力,也没有谋利的动力。职工的收益同产值、质量、销量没有关系,国家对企业的发展、职工的利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地方尽管年年讲“ 政企分开",结果总是分而不开,其关键就是没有理顺产权关系。国家作为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二者关系不顺。所有者不搞经营,经营者没有产权,资产所有者不搞经营如何获利?获利多少是合理的?所有者不管做生意,赚了钱怎么分?亏了谁负责?经营者没有产权,不能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自主做出经营决策,合理调配企业人、财、物、供、产、销,也就不能对自己经营的盈亏负责。结果是所有者还得管经营,经营者还是要靠国家,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依然如故。实践证明,只有真正理顺产权关系,才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  要理顺产权关系,首先必须构建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其实质就是把国家所有权分离为国家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由国家所有权派生的一种财产权,它是指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的财产和企业负债构成为全部法人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国家作为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进行所有权管理并享有资产增值和资产经营效益。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家以其投入的国有资本承担有限责任。企业成为法人财产的主体,就解决了“ 企业经营权否定企业收益权"的矛盾。其次是区分了政府享有的权益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权益。即国家的最终产权的权能只是企业资产出资人的权利,包括资产收益、重大决策管理的权利。而企业法人财产权则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项基本权能。这就从产权关系上保障了企业的经营权。其三,企业作为法人财产的主体,既享有了独立为财产权利,也明确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向出资者上交资产效益的责任,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奠定了产权的基础。  国家关于理顺产权关系的思路,完全适用高校明晰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  高校产业是国有企业的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高校产业不是国家直接投资建立的企业,而是由各高等院校以自有资金(包括装备)或科研成果转化等兴建的企业,而且企业收益不是主要上交国库而是用于教学,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按照国家关于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思路,高校自身就成为校办产业资产的最终产权拥有者,校办产业则是企业法人财产的主体。  理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是完全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使校办产业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  第二是学校作为出资者,主要精力可以用在合理调整校办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产业资源的流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提高总体社会效益,在投入和调控上下功夫,再也无需为企业经营操心,为企业管理劳神。   第三是随着产权关系的明晰,学校作为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与产业作为法人财产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就不难理顺,按照明晰的产权关系就能建立科学、有效的校产管理体制。    二、校办产业产权“责"、“权"、“利"的关系    产权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在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或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内部各种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来说,这个产权关系的核心就是作为出资者的学校与经营者的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按照国家关于国有企业“ 两权分离"的思路,学校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表现为价值形态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投入企业资本的份额对企业法人财产享有权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行使出资者的约束权利,按法定程序选择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法人代表)。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盈利,出资者可依照份额依法获取收益。出资者还有权将自己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份额,部分或全部依法转让。学校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可以是经营性的资产,也可以是技术专利成果。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限期地投入校办产业,直接形成生产力。这些投入都应以价值形态构成作为出资者的学校的所有权。这是指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质上体现为股东的权利。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学校作为出资者授予其对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学校企业法人只有获得了法人财产权,才能真正获得完整的经营权。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经营权的基础,学校企业可以凭借法人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学校才有理由要求企业自负盈亏。而企业法人在获得法人财产之后,既获得了产权赋予的四项权能,也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收益这一权能上,出资者——学校与经营者——学校企业是共享的。明晰了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不管产业形式如何复杂,总是可以清晰地划定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成为规范化的市场竞争的主体。    三、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是由学校校长(法人代表)主持一个由各级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产委员会"进行校产管理,下设“ 校产管理办公室"或校办产业管理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出资者,校产最终产权的所有者,对校办产业的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思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当然,这种约束机制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预和对企业生产的约束。  正如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是国有资产的经营机构一样,学校的经营性产权主体应该是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机构,它对于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是由学校最终所有权派生的。这个资产管理机构就是学校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资产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校办企业及学校对外投资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它是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代表学校行使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  第一,学校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能。学校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既然作为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董事长就必然要由学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法人委托的主管副校长来担任。董事会的成员应由各校办产业出资者或出资单位的代表组成。   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校办产业的资产产权主体,与企业法人是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由资产授权协议或承包经营合同等法律文件来规定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合理界定的。  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代表学校规划校办产业的结构、规模、效益目标和发展方向,这同学校要规划办学方向、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这一职能也就是代表学校规划校产资源的投向和流向,这对于校办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2)是对校办产业资产进行清查、核资,确定保值增值的目标。(3)是从国有资产的两重性(企业性资产与社会性资产)出发,监督资产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校办产业的经营是学校直接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渠道,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绝不能为了赚钱而砸了学校的牌子。(4)是维护学校及出资人的产权效益。  第二,进一步完善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在学校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原则是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保持学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的畅通,保持公司持续稳定的资金流。同时,应将已改制的学校企业的股权按国家规定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对尚未改制的学校企业的资产,应尽快进行审计和清产核资,将资产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并尽快实施改制。具体作用有如下几点:  1.融资 作用。学校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资产经营公司背靠大学的良好信誉和综合实力,具有较好的融资信誉,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有利的背景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和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2.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资产经营公司可以发挥与学校紧密联系的优势,将有产业化前景的学校科技成果优先拿来孵化、中试及产业化。  3.监督管理。资产经营公司主要是向控股或参股企业派驻董事、监事、财务负责人等,参与公司的治理;建立健全派出董事、监事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对董事、监事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董事、监事的责任心;指导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审计控制,通过审计特别是内部审计,约束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外投资行为;监督检查公司对学校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等的执行情况。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的课题成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