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

ID:26304658

大小:266.87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25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主要内容一、王阳明其人二、王阳明其学三、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一、王阳明其人(一)处于何世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1.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贪污成风;3.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拜金主义盛行。(《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张锡勤等)朱元璋其言其行:“朕自开国以来,凡官多用老成。既用之后,不期皆系老奸巨猾,造罪无厌。”强力反腐。王阳明的批判:“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几千年矣!”(《答顾东桥书》)(二)是个何人1.年轻时志大、宗儒而学杂“何谓第一等事”?“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

2、书学做圣贤。”“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2.成人后的经历(1)反刘谨而获罪(2)处蛮夷而悟道(3)再出山而立功(略)(三)有何经历:反刘瑾而获罪刘瑾其人:贪腐的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千年最富50人中国6人上榜”: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刘瑾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他珍宝无算。……按照米价折算,刘瑾的家产相当于254.88亿人民币。)反刘瑾者的下场:监察御史蒋钦向皇帝举报:……昨天(1507年2月19日),刘瑾向天下三司官员索贿,每人1000两银子,甚至有要到5000两的。不给则贬斥,给了则提拔。全国都感到寒心,惟独陛下把

3、他放在身边使用。这是不知道左右有贼,把贼当成心腹了……请立刻杀刘瑾以谢天下,然后杀臣以谢刘瑾……有的贬,有的死,有的杖责。王阳明挺身而出,受刑并流放。(三)有何经历:处蛮夷而悟道一是因为有了充裕的独处、深刻反思时间和空间(历史上很多优秀人物深刻思想的重要条件);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满朝文武皆饱读诗书,却在大是大非面前畏葸不前;但山野百姓并无半点文墨。为何往往有正义感。为什么?诗书是否能读出知识来,却不一定读出良知来;具有了知识却未必会有信仰;百姓不通文墨却能恪守“良心”,知“良心”就能具“良行”,而很多士大夫则反是。“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

4、吾不谓然也。……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二、王阳明其学心学的要点一、心外无理(心即理)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一)心外无理(物)“心即理”(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

5、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二)知行合一(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6、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三)致良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曾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理”;“知行合一”

7、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为的良行;“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那么,人类道德从何处来?有人认为道德是天生的,固化在人类的心中的;有人认为道德是后天的,是天理体现在书本上、万物中的,需要人们经过学习、体验才能具备的。王阳明持前一种观点,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知”。(五)怎样评价“心学”该学说有其片面性——把复杂的

8、人性本能化了、简单化了。但是该学说高扬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定意义上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