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

ID:27034441

大小:1.26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30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1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2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3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4页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酝酿中的变革(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1《酝酿中的变革》的教学设计德阳五中杨东[设计思想]高中文科生有较旺盛的求知欲,多数不再满足于老师主讲,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喜欢互动探究学习。因此,运用情景探究学习的方法,由浅入深地突破,以达到真正领会知识,提高能力目的。本课采用以史实为基础----以情境创设为思维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学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活动为实现方式。体现学习历史的特点——历史是过去的事情,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历史。一百一

2、十多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首次尝试。它是以康有为为代表,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生的背景是非常重要,必须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着手,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等多角度展开分析,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所以分析时应联系中外相关史实,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概括性、理论性很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

3、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在此过程中,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结合材料,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小结,以加深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⒈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难点: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练

4、兵强天下之势; 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设计问题:1、这图片反映了1895年5月2日,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请代他们把上书的主要内容读出来,其核心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大声朗读)2、他们是去参加科举考试,争取金榜题名的举人,他们为什么要参加集体上书呢?是由哪些形势所决定的?(学生思考回答)3、教师小结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

5、深居“大内”的光绪帝,变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戊戌变法——酝酿中的变革教师点拨学习思路:为什么变?变什么?怎么变?怎么样?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本专题两节间的关系:一、酝酿中的变革(变法的背景、兴起),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失败及影响)(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选择与学生相关的图片等材料,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共鸣,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提示、点拨把握本课、本专题的主要思路,利于学生首先从整体感知历史。)〖自主探究有的放矢〗出示课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

6、、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带着问题: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了哪两大变局?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2、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3、抵抗派、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如何向西方学习的?4、维新派是如何宣传维新思想的?其思想特点、影响及思想共性是什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要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可帮助学生了解感知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的浓厚兴趣。。)〖互动探究共赢发展〗[放眼欧美——走进新时代]展示材料:思考: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了哪两大变局?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展示:(聚焦1)

7、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中国明显落后,改革是必然趋势。《列强商议如何划分在中国的利益》[回望华夏——危机严重]1895年 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展示材料:思考:两幅图片有何联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追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瓜分欲望?(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展示:(聚焦2)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救亡运动进入高潮,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