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

ID:55602182

大小:1.34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20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_第1页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_第2页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_第3页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_第4页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1卷第2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22014年3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ch,2014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彭沈莉(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摘要:“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尤其是《庄子》中的一个经典论题,西方源远流长的“逻各斯”思想也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解构、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特征,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对语言的颠覆姿态,恰恰与中国道家的语言观念有

2、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庄子》;言意之辨;诗意言说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2⁃0087⁃06一逻各斯·书写·道程。“文本”不仅指作为事物表现形式的语言符号,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率先提出的“逻各而且也指那些被编织在语言符号中的现实事物本斯”观念是西方理性思维的逻辑起点。“逻各斯”在身,它是文化的,同时也是自然的,是二者构建的混西方文化的传统理解中被释为语言逻辑,语言便是合体。“‘文本’在根本上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逻辑的体现。从古希腊哲学开始,整个西方文化

3、就ality)式的,一种文本是由它之前的其他各种各类的非常看重理性、万物的规律以及用理性对自然万物文本编织成的,所以一种文本之前有另外的文本,而的认识把握等,从而走上了求智慧—认识自然—追另外的文本之前又有另外的文本,世界上根本没有[2]52问原因和逻辑推理的道路,并最终建立起了以语言元文本”。德里达以一种生生不息的视角,解构为基础的理性分析体系———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了传统对世界不变本源的依赖:符号再也不是稳定[1]380-399理论思维模式和理论言述范式。西方古典的、正襟危坐的,能指始终处于不断的“滑动”和“流时期的哲学经典都是建立在语

4、言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变”之中。符号和用符号书写的“文本”都获得了一的,它的根基就是源于“逻各斯”观念而来的“理性种解放,充满了游戏的天性。①崇拜”。而当代西方文化语言学转向是对这种理中国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的“道”也脱不开与性崇拜的反思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见,理性“逻各语言的干系。比如《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神秘斯”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都体现出了西方人对语的形上本体及其运行妙谛,是不可名、不可道(言[3]一章言逻辑理性思维的归宿感。说),但是又不得不说,于是以“非”的方式来德里达对传统哲学的质疑、反叛、开战,消解西“强道”(勉强地言说),且天地万

5、物乃通过言说的方方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意识,也是以解构式而生。在《庄子》哲学里,“道”在更多的时候又与“语言中心主义”为切入点的。他认为,西方传统的“天”、“大”、“自然”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如《庄子语言观是“语音中心主义”的,而我们真正应该关注·齐物论》中关于“天籁”一说,成玄英疏云:的是文字(迹),是书写的符号和印迹,因为整个世夫天者,万物之总名,自然之别称,岂苍苍界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文本”,是不停书写的过之谓哉!故夫天籁者,岂别有一物邪?即比竹收稿日期:2013⁃05⁃27作者简介:彭沈莉(1980—),女,四川彭山人,四川师范大

6、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讲师。87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众窍接乎有生之类是尔。寻夫生生者谁乎,盖其实,《庄子》一书中已经涉及“言意之辨”的问无物也。故外不待乎物,内不资乎我,块然而题,其中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与当代西方生,独化者也。是以郭《注》云,自己而然,则谓解构主义的哲学语言学思潮还颇为契合:《庄子》称之天然。故以天然言之者,所以明其自然言不达“道”;德里达则说,世界是一本沉默的大写[4]50也。之书。这里的逻辑链条很清楚:所谓“自然”也就是“天《庄子·知北游》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然”,而“天然”也就是

7、“自己而然”。它无须他物,无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须人为,自然而然。由此可见,道家惯常讲的“任自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然”、“道法自然”,其实质和要害乃在于学会尊重和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效法一切事物自己的本性和本来的情状。可是,一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切的名言道说都是人为的产物,实质上都是在“强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名”、“强字”和“强道”,因而都是些阻塞和遮蔽大道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的因素。再到后来,“道不可言”的命题干脆发展

8、成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不了“言语道断”的警示。中国文化中这种对语言的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