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

ID:27140071

大小:1.28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8-12-01

上传者:U-10915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_第1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_第2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_第3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_第4页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corevalueofthecharityistopropagatethekindness,integrity,ethicsand responsibilitytothewholeworld.AlthoughtheChinesecharityhasalatestart,ithas alreadyachievedsomeprogressandhasimprovedthepublicwelfare.Whatiscertainis thatthecharityinChinahasbecameanirreplaceableelementinbuildingaharmonious society.Duetothesuccessiveexposureof2011charityscandals,peoplebegunto questionthereliabilityofcharityandfocusonitsaccountability.Allthecountermeasures havefailedtosavethecharityandithasbeentrappedinthiscredibilitycrisisuntil now.Thisreflectthefactthatthecharityhastofacethetremendousfallingofits credibility.Therefore,solvingtheproblemsbyusingthesocialtrusttheoryisvery critical.Thelowermaturity,thepoorinformationtransparency,theunpromising communityparticipation,theimperfectlawsandtheindustrysupervisionarethemajor issuesthatperplexthecharity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trusttheory,thispaperattemptstoanalysisthe importanceandnecessityoftheourcharity’scredibilityrebuilding.Thispaper systematicallycombstheinternalandexternaldifficultiesinthedevelopmentof charity.Andbasedonmassdataforempiricalanalysis,theauthortriestogivetriple constructionsuggestionsfrommoralculture,regimeandindustryangelstohelpthe reconstructionofourcharitycredibility.Thepaperisconsistsoffivechapters.Chapterone,introduction,includingthe 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istopic,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researchreviews andresearchmethods.Chaptertwo,theoreticalbasisoncredibilityofthecharityinour country,thepaperexplainsthedefinitionsofnon-profitorganization,charity,thecharity, credibilityandthecharitycredibility,andthenoutlinethetheoreticalbasisforthispaper.II··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hapterthree,thecurrentsituationofthecharityinChina,accordingtothedatapublishedbythecharity'sofficialwebsite,《2011annualdonationreport》andasmallscalequestionnaire,theauthoranalyzetheexistingcircumstancesofthecharityinChina.Chapterfour,reasonanalysisoflowcredibilityofChinacharity.Chapterfive,there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ofCharitycredibilityinourcountry.Keywords:TheCharity;SocialTrustTheory;CredibilityIII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IAbstract............................................................................................................II1绪论..............................................................................................................11.1分析背景和意义......................................................................................11.2文献综述..................................................................................................31.3分析内容、思路和方法..........................................................................91.4创新点.....................................................................................................112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分析理论基础.......................................................122.1相关概念界定........................................................................................122.2社会信任理论........................................................................................15 2.1理论运用................................................................................................19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调查...........................................................213.1我国慈善组织分类................................................................................213.2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分析............................................................224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294.1外部原因................................................................................................294.2内部原因................................................................................................325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对策...............................................................34IV··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道德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价值意识................................341.2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基础...........................351.3行业系统建设:强化慈善组织内部自治和行业监督.......................36结束语..............................................................................................................38注释..............................................................................................................39致谢..............................................................................................................41参考文献..........................................................................................................42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48附录二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49 V··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绪论1.1分析背景和意义2.1分析背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行善、博爱”的传统美德,慈善思想和行为渊远流长。我国儒家思想所描绘的理想“大同”社会就是追求“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我国从古代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等思想文化因子。这样悠久的慈善思想文化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形式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底蕴。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慈善组织广泛设立、政府政策支持和明星慈善效益的普及都极大了鼓舞了我国民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南方大雪和汶川地震后的捐赠狂潮也证明了群众在灾后重建和救助灾民工作中的积极性和高效性以及公众参与慈善救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更证明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现代慈善组织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资源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救助行为的总和。慈善捐赠作为慈善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志愿精神驱动和道德力量控制的行为;是社会成员秉承着爱心向政府或者慈善组织无偿转移社会财富惠及弱势群体的一种行为。其作为社会第三次分配的形式之一不仅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步骤。慈善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播和实践善行,诚信、道德和责任。然而随着媒体曝光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事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总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李亚鹏”嫣然天使基金”善款使用去向不明和社会名流出现的“诺而不捐”等诚信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于我国慈善组织的信任,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问责声音日益扩大。这种全民信任危机使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各地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受捐额锐减。面对窘境,我国慈善组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织的应对措施毫无招架之力。正如新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赵白鸽提出的疑惑“郭美美事件”是如何在短期内毁掉百年历史的红十字会?究其原因在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危机当前,如何恢复公众对于我国慈善组织甚至是慈善事业的信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1分析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慈善组织也得到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其存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辅助者的角色。我国慈善组织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衍生。进一步促进慈善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倡导文明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成果具体化。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慈善捐赠水平不论是从全国捐赠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人均捐赠数量都较为落后。“美国2011年的慈善捐赠总额到达2984.2亿美元,占其GDP的1.98%,其人均捐款约为962.6美元,是中国的97倍[1]。”其次,由于媒体曝光的一系列发生在慈善领域的负面事件给中国社会各界日常捐赠热情产生了极大地消极作用。人们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不仅使得慈善捐款数额明显减少同时也使公募基金会社会捐赠数额明显下降。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负责人指出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公信力下降使得近期捐款人次不及之前的一半。从捐款来源来看,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私有产权或者国有产权,它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产权形式。即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不论是国家、捐款人、受益人或者慈善组织管理者本身都不能成为其绝对的产权拥有者。而这种天然的缺陷必然导致公众对于慈善组织或者基金会本身的“信任问题”,其结果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诚然,一个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和缺陷是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但是针对慈善组织来说,目前发展困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任何一个事物要想健康长期的发展都需要明确的规则来保驾护航,并且这些规则要逐步构成具有整体意义的监督体系。就现实层面来看,人们更多地是单纯的从道德层面来要求慈善组织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长期发展仍需要法律法规、社会舆论、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业监管等外部客观因素来维持。慈善组织的社会公共性决定了他的行为大多数表现为利他性,但慈善活动相关从业人员的动机不仅仅是绝对的利他不利己。既然纯粹的利他主义者并不存在于慈善组织之中,其行为规范就必然有赖于外部力量的监督和约束。良好的监督体系能够提供持续性的约束甚至是威慑,而这种持续性的影响作用将内化为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潜意识”行为使其明确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慈善组织仍处于初期阶段,近年来随着其规模逐步扩大,面临的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贪污、腐败、骗捐、诈捐等问题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慈善的社会公信力。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综合运用法律、舆论、内部监管和行业束缚等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势在必行。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慈善捐赠和慈善组织运作中的每一个流程和环节;有利于实现募捐款物的来源、流向和管理的透明化;有利于防止和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偏差。1.1文献综述2.1国外分析现状3.1对于信任的概念分析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任进行了界定。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1950)指出信任是承认他人善良本性的一种健康心理和人格品质。巴伯(Barber1983)在《信任的逻辑与联系》中提出信任是一种在后天社交活动中所获得的对周围的人的行为的一种预测心理。赖茨曼(Wrightsman1992)认为信任是个人人格特征的体现,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社会经历会影响他对其他人可信赖程度的衡量从而决定他是否采取信任行为。3.2对于慈善组织的分析外国学者基本都着重于对非营利组织的分析。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政策分析所教授,公民社会分析中心主任,政府行为和非营利部门分析的国际专家莱斯特·M·萨拉蒙(Salamon)指出学界存在对于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模糊,例如“慈善领域”、“志愿服务”以及“免税优惠”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就是慈善组织,因此,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分析必然涵盖对于慈善组织的分析[2]。在《全球公民社会》一书中,萨拉蒙还对对西欧、北美洲、亚洲、中欧和东欧、拉丁美洲等2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收集,内容包括:这些组织的基本规模、组织结构、收入来源以及这些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形式:促进或阻碍这些组织发展的原因,为进一步分析非营利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数据。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结构来看,美国著名的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中心提出非营利组织具有六个特征,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以及公共性[3]。凡是符合这六个特征的组织可定义为非营利组织。从税法角度来看,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认为:“非营利组织是具有公共服务使命;组建目的是成立非营利性的或具有慈善性质的公司;其治理结构要避免获得组织自我利益或谋取个人私利;享受联邦政府的免税政策的一类组织[4]。”费舍尔(Fisher,1997)则认为慈善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的平稳增长已经吸引了一些政策规划者、活动策划者和分析师的关注,他指出慈善组织的变化和发展已然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悄然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慈善组织往往与“做好事”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政策法规和效益。汉斯曼(Hansmann,1980)认为慈善组织在提供服务时存在着反馈不明问题。即当慈善组织提供复杂的个人服务、食物发放、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的时候,消费者、受赠者和生产者即提供者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存在着认知偏差。收到获赠的弱势群体无法向提供服务的慈善组织表达他们对与捐赠善物善款的满意度,有可能存在他们是被强制收下非必需品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一方面来看他们没有得到满足;而慈善组织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的误区中,即他们认为他们提供的服务给予了受赠者最大的满足。由于信息不对称,反馈不及时甚至没有反馈这个问题,双方不能达成最优契约。1.1对于公信力的分析詹姆斯·麦甘和玛丽·约翰斯通(JamesMcGannandMaryJohnstone2006)指出911事件后,非营利组织影响力的扩大已经引起了学者、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他们开始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和责任范围。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政策制定者、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政府和社会大众都面临着如何将已有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政策制定者需要一些他们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例如目前的政策运行效果如何、有没有替代性政策或者替代性政策的可能性成本,结果是什么等。市民对于这些信息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而非营利组织在其中就担当了必不可少的一环来负责提供相应的信息。然而,不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普通社会大众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往往少于能够使用的数额。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系统、不可靠或者被操纵而丧失真实性。非营利组织如想要获得或者提升公信力,在信息提供这一块就要起到监督和调控的作用,促使其获取和公布的信息真实可靠。而非营利组织的信息透明化不仅有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还可以有助于创造一个信息传递无障碍化的国家。弗瑞蒙·史密斯(Fremont-SmithandKosaras,2003)认为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的关于非营利组织非法运营事件和慈善丑闻事件说明这已经不是一个地域性或独立性的现象,而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和监控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并且正逐步恶化侵蚀其信用体系和社会成员对其态度取向。里奇(Rich2002)指出慈善丑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这种恶性毒症像洪水一般已经从侵蚀慈善组织内部外溢到美国整个社会。而这种破坏速度已经超过了美国曾经经历过的大萧条时期。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参与。然而目前社会对于这种行政运作低下、信息公开欠缺的“容忍度”大大降低,公众期待强有力的措施去治疗这些潜在的问题。玛格丽特和谢尔顿(MargaretGibelmanandSheldonR.Gelman2004)则从全球视角提出非营利组织不道德事业导致信任流失现象。他们将非营利组织定义为为人类提供健康服务或财政帮助的组织。他们认为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不道德行为导致的公信力流失认同度最为广泛的一个观点是实施问责制。在对慈善组织进行问责时,参与者应该包括政府、公众和被称作“看门狗”的新闻媒体。1.1对于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的分析埃里克·沃克和费萨尔·Z·艾哈迈德(EricWerkerandFaisalZ.Ahmed,2008)认为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是一个私人组织,它主要依靠相互合作和人道主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义来维持其发展运行而不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这种性质使得慈善组织会进行帕累托改进已期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去追求那些能够使得弱势群体情况得到改善,能够保护环境和提供一些基础的社会服务甚至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承担起社区发展任务的活动来提高整个社会福利。他们还指出慈善组织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依靠官僚政府行政管理的附属体,发达国家、私人机构、自主组织和地方政府都是其行政依附主体;慈善组织的规模从单一的个体到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整体不等。乔纳森·格鲁伯(JonathanGruber,2004)认为应该给予慈善捐赠一些经济方面的补贴,例如税收优惠等。这个观点的提出以慈善捐赠所带来的良好的外部性影响为基础。他同时强调了宗教组织作为最大的慈善捐赠接受者其积极的外部性影响范围不能忽视。美国政府最大的税收支出是其法定扣减项目。而其中最具激励作用的就是人们可以根据其慈善捐赠的数量按一定比例相应的扣除其所需缴纳的所得税。宗教组织丰富多元化了慈善组织的内涵。乔纳森认为提高对于慈善组织税收减免力度将进一步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对于宗教组织经济支撑力度的加大有利于扩大宗教方面的教育和交流。相反的,宗教组织也可以为其所在的整个社区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服务。萨拉蒙(Salamon,1981)提出要建立一个政府和慈善组织合作互补的建议。他认为慈善组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搭便车”的问题经常存在;第二,慈善组织的服务对象往往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是一种特殊人群,因而慈善组织是特殊主义[5]的;第三,由于私人捐赠是慈善组织获得善款的主要途径,那些控制慈善资源的人很容易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价值取向偏好来决定其所提供的服务,从而容易出现官僚独断的作风;第四,对于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来说通过良好的报酬来提高工作绩效将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由于资金的限制,慈善组织往往不能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从而只能转为由志愿者提供服务,志愿者的业余性也是慈善组织的弊端之一。而政府恰好能够弥补慈善组织的不足并且起到监督作用。例如,政府能够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命令帮助慈善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开展慈善活动、发展慈善组织,同时可以监督款项来源和流向;能通过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民主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资金的使用和提供的服务种类;能够赋予人民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权来督促慈善组织的发展等。因此,一个良好的慈善组织监督体系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1.1国内分析现状2.1对于慈善组织市场化的分析罗文恩,周延凤(2010)认为在慈善组织的获得越来越多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慈善事业要获得持续化的发展可以选择一条可靠的路径,即实现我国慈善组织的市场化。他们认为限制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来自行政化模式严重,行政化困境是刺激我国慈善组织实现市场化的主要因素。这不仅意味着将市场机制引入慈善组织引发变革也意味着和政府关系的重新构建。面对慈善组织的市场化,他们提出了两种可能的预期态度即支持和反对。在对慈善组织市场化模式探讨后,他们认为从劝募和救助方面,市场化模式可以实现慈善组织项目的创新、竞争力的增强、公信力的重建和服务的多元化;从组织管理方面,市场化模式可以形成完整的组织结构框架、全面的组织规章制度和协作高效的合作机制,以及员工管理的绩效评定和薪酬激励等公司管理模式的推行都能成为可能;从与政府的关系方面;管理人员不再被任命或指派而是由选举和公投产生,员工采取竞聘上岗而不是享受事业单位编制,能够实现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2.2对于慈善组织监督体系的分析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针对慈善组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体系方面。肖和保(2011)从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来讨论了建立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他指出慈善组织的公共性是外部监督的正当基础。但是无论是慈善资金的不合理利用还是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不道德行为都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也同时使慈善捐赠者对我国的慈善组织丧失了信心。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慈善组织监督的失范。与商业组织不同的是,慈善组织是具有社会公共性的。这种性质表现为其资金来源和使用对象都为社会公众,更多地是针对弱势群体。因此为了保证慈善组织公众目的的实现,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是必要的。外部监督包括4个方面即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利益相关者监督以及独立机构的监督。首先政府监督主要事实主体为主管机关和税务机关,这种监督贯穿于慈善组织设立、运行等各个环节;社会监督以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体系为基础,一个健全良好,透明可视的信息公开体系将有利于促进社会监督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更多的来源于政府或者法律法规赋予他们的权力;独立机构的监督则在于提高独立机构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来实现有效的监督。姚俭建和黄丹(2004)则对中国特色慈善组织监督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们指出慈善组织的基本定位在于提供社会服务,利用慈善资源是其发展的主要形势。在捐赠人和受捐人之间,慈善组织起到一个沟通链接和桥梁的作用,其形式是运用捐助的资源服务于受益人,既有中介性也有服务性。作为第三部门组成部分的慈善组织,其本身有着很多不同于政府和企业的个性及独特之处,例如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利他主义、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等等。其资金的来源是多元的。一部分来源于政府,另外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各种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和个人的援助。因此,慈善组织活动一旦失范所带给社会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种负面影响同样也对慈善组织本身具有反腐作用,最终结果是自身名利两失。因此,他们认为健立具有自律、互律和他律共生的社会约束机制是促进慈善组织发展的基本保障。此外,慈善组织作为社会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具有一些共性。这对我们在中外比较层面上探讨慈善事业运作及其监督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也得到了田凯(2004)从组织的产生方式和运用逻辑方面的认证。他认为慈善组织,特别是中国的慈善组织绝大部分是直接依托于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建议的,与民政部门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有的慈善组织刚刚从民政本门中分化出来,绝大部分慈善组织与民政部门还是“一个部门,两块牌子”。因此,慈善组织以一种类政府的行为逻辑模式在运行,这为我们建立一个监督体系提供了可能。目前学者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性以达成共识,特别是在连续慈善丑闻爆发的现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对于慈善组织作用的分析孙志超(2013)提出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慈善组织,其存在和发展是提倡互助友爱和建设积极向上的伦理道德的最佳途径。慈善组织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等多方面社会问题的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于财富认识的加深,中国慈善组织正逐渐由国家主导向社会参与转型。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的慈善组织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例如慈善意识相对较为落后、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慈善监督机制发展不良等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不健全和社会环境不成熟的背景下,本来旨在体现对弱势群体关怀的慈善活动却变味成为一些被商业目的充斥的活动。2.1分析内容、思路和方法3.1分析内容本文以社会信任理论为视角,以慈善组织信任危机为契机探讨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分析背景和分析意义、国内外分析综述以及分析方法的阐述;第二章,社会信任理论的概况和相关概念界定,为文章奠定理论框架基础;第三章,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概况,运用慈善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分析阐述我国慈善组织目前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以我我国红十字会发展现状和运营机制为例进行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分析,外部原因包括慈善文化不普及、慈善立法不健全和慈善监管不成熟三方面,内部原因包括慈善资源匮乏和信息公示不明两方面;第五章,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对策,通过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文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提升慈善组织发展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加强行业监督和内部自治重拾公众认可度。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分析思路文献阅读报告、期刊、论文、法律法规及政策资料资料整理 文献综述社会信任理论 理论分析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社会信任视角下的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图1-1分析思路图1.2分析方法2.1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学术书籍、报告及专著,进行文献的综合和归纳;同时大量运用因特网等现代技术进行网上相关资料的搜集,使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库和外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术论文,查阅有关社会信任理论和慈善组织等相关文献资料,在资料详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2.2实证分析法在理论分析的宏观背景下,结合中国公益慈善和中华慈善基金总会等数据统计的具体情况、详实分析《中国慈善组织2011年度工作报告》,分析了我国慈善组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2.3问卷调查法为了了解公众对慈善组织的态度,形成对其公信力更直观认识和体会,在参考大量相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问卷星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获取的1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1.1创新点本文十分切合实际,在慈善丑闻相继迸发的社会背景下,信任危机困扰着慈善组织和动摇着社会大众的慈善意愿,将慈善组织公信力作为分析目标具有时效性。以往对慈善组织的分析基本聚焦于探讨其与政府关系的视角,运用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相关文献较少。本文以社会信任理论为视角,分析我国慈善组织重建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道德文化、制度规范和行业发展三个角度提出三重建设意见以期帮助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1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分析理论基础信任无具体形态,不可触摸,弥漫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信任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有着不同的内涵体现。信任在社会生活中变现为加强人们相互往来的诚信度和合作度;在经济生活中变现为信誉和商誉的体现,甚至是一个公司融资、合作的无形资产;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政治双方政策制定或者外交往来上的可信度。在社会学领域,信任已然不是单纯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信任是一种人际交往概念,是“社会文化规范和社会制度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法理和伦理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6]。”1.1相关概念界定2.1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价值的普及与传播、公共产品的生产与分配过程中的作用正日益扩大。从法律角度定义,例如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就必须符合美国税法501(C)(3)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款才能成为非营利组织,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优惠政策。该税法规定“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目标是为了从事宗教、慈善、公众安全实验、文化教育事业[7]”或是为了达到税法规定的其他目的;组织税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组织的实质活动不能为了影响立法和选举活动。”从形成的目的定义,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促进公益事业或者特定公益事业而形成和发展的组织都可以称为非营利组织[8]。从资金来源定义,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指出根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主要收入(一半以上)是其成员会费和捐赠的机构可以划分为非营利组织[9]。萨拉蒙从结构和运营角度提出非营利组织是“一种独立于国家机关的,以社会公共福利为目标的私人组织[10]。”因此,本文认为非营利组织是以慈善为目的,服务弱势群体,满足公共利益,1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谋求个人私利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1.1慈善“慈善”一词在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然得到践行。“慈”是“爱”的意思。孔颖达疏《左传》中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是指做慈善的人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这种行为不但会恩泽他人也会福泽自己的事业,利人利己此为善行;“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后引申为善举。如《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对于何为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曾经概括为: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为一种纵向关系。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变现为一种横向的关系。两者结合,横纵相交,慈善就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也有近代人给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就是关爱儿童、老有所养、救济穷困、抚恤贫苦、优待残疾、安抚富人,这些正是现代慈善概念中的具体内容[11]。本文对慈善进行阐述性定义:慈善是个体或者团体出于本身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奉献来帮助弱势群体或者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主要形式是志愿救助,主要诉求是传播善心实践善行。慈善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完全的自发性和自愿性,不存在行政干预和法律强制;第二,利他性为主,慈善行为主要针对需要帮助的群体不为己谋私。1.2慈善组织国际上对于慈善组织的概念并没有明确界定。往往是将慈善组织作为第三方部门来看待,常与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概念混用。非政府组织从事的事务一般与社会文化传播和环境保护相联系,更多的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非正式组织常与联合国或者联合国指派的权威机构相关;志愿者组织更多的是自发性提1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供社会帮助和公益服务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特殊团体;非营利组织强调不以营利为目的,所处理范围十分广泛、例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领域。这些组织由于在服务对象、成立目标和机构运行等方面具有一定重复性和相似性,因此各国也并未进行明确细致的概念划分。英国的《慈善法》将慈善目的符合扶贫、促进教育、促进宗教、促进健康和救助生命、促进公民和社区发展、促进艺术、文化、民族遗产或科学、促进环保、促进业余体育、促进人权、冲突解决、调解、宗教和民族和谐、平等及社会多元,促进动物福利,救助老弱病残、经济困难人群或其他弱势群体为社会福利提供休闲设备等12个领域的组织视为慈善组织[12]。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都可以被称为非营利组织,其核心特色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上缺少对于慈善组织的标准界定和行业定位,本文将慈善组织界定为以传播和践行善行、诚信、道德和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事业单位等组织统称为慈善组织。1.1公信力“公”即公众;“信”即信用、信任、信赖,是人们在对于特定对象履行社会承诺的体验中累计产生的,表现为一种可信赖度的判断和评价;“公信”则是指这种判断和评价不是来自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社会成员的集合性判断与评价;“力”即能力、力量,指特定对象赢得社会信赖的能力及与这种能力相对应的信用品质,这种能力或信用并不是自在的。而是相对于特定社会期待与角色规范的能力和品质,属于关系范畴[13]。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强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时所体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1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慈善组织公信力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公众对于慈善组织信任程度的概括。他包括两个方面:即慈善组织自身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度的能力和社会大众对慈善事务的参与程度。体现为慈善组织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社会大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应该是通过相互合作和人道主义来维持自身发展运行。慈善组织的善款来源除了政府财政扶持之外主要来自社会个人和公司团体的捐赠,所以其运营和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信任。其公信力则毫无疑问的构成了慈善组织的核心动力。2.1社会信任理论3.1社会信任理论的个体分析个体信任的影响因子主要由受信者人格、施信者能力以及双方关系的建立所构成。一个人是否采取信任行为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对守信者失信概率的判断,二是对其失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估算从而判断个人的承受能力。如果守信者的失信行为产生的概率大,那么施信者采取信任的机率就小,反之则大。如果施信者对于失信行为带来的损失数额持接受态度,即他对失信的结果的承受力强,那么他更可能采取信任行为。科尔曼(Coleman)的理性选择论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他从经济学角度对社会行动和秩序作出解释,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人单纯视为经济人,人的个体行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的理性选择体现在个体进行各项利益的对比衡量中会选择能够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个人利益的实现是通过交易活动实现,人们在追求自我利益实现的过程中,会通过博弈产生社会交往规范。科尔曼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以“理性”这一概念来阐述具有目的性的行动。他提出理性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满足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在是否采取信任行为问题上,理性人的出发点在于“一是潜在收益与潜在损失相比孰轻孰重;二是对方失信可能性的大小[14]”。1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即理性人彼此不断的进行博弈以达到帕累托改进,如果他们预期其所得可能大于其所失,则他们之间会产生信任。反之,则不会建立信任关系。而社会信任就是在这种反复的理性博弈中产生的。在这种理性博弈的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是理性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关键因素,能否获得相关的信息决定了社会信任是否能产生。科尔曼认为通过理性选择所产生的社会信任是以法律规制为前提的,因而任何理性选择都来自于他们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程度。因此,法律法规是社会信任的基石。受信者和施信者双方关系的建立也是信任形成的基础之一。马克·格兰若维特(MarkGranovetter)认为“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低度社会化”,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学都假设人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很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而这种假设前提在他看来过于实验理想化,因此他提出“嵌入理论”。该理论强调“嵌入性”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他提出行为和制度并不会独自运行而是受到社会关系的压制,个体不能真空生活脱离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是需要“嵌入”具体的、时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做出符合个人认知和主观目的的行为决策。“嵌入理论”将人的行为关系定位于既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经济行为者很少依赖普适的道德或制度约束以减少麻烦,转而通过嵌入在具体的人际关系网络中所产生的彼此信任感来减少欺诈感。因此,社会信任这种关系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于双方的亲密度。这种亲密度会增加经济行为者在人际关系网络中互动的频率从而维持社会秩序。1.1社会信任的制度分析信任是一种预期行为,是在缺少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做出的行动决策,其不确定性需要社会机制补充。这种补充会逐渐内化为个人行为进而形成普遍的社会约束力从而降低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信任度。信任本身就是制度的化身,它是对制度有效性认可的表现形式。补充机制发展为制度后不仅包括社会公认的非正式性约束也指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正式性约束。非正式性约束是指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具有遗传性特征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1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福山认为“信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征,是人们从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组成的社区或群体中、从群体或组织内共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期待[15]。”他提出信任基于文化道德,强调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社会信任在提高一国的经济效率和效益、促进一国文明社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他还认为社会信任是某种社会时期所共享的文化产物,具有代代相传的特性。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道德规范从而具有不一致的社会信任模式和程度。例如,中国的文化主要是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美国的文化更多的是受基督文化的影响。从而,中国的社会信任度较低,家族关系概念很强,是一种极端的家庭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在于对血缘关系的亲人有着高度的信任和认同。而对家庭之外的人员则抱有怀疑和审视,也就是说社会成员之间普遍缺少信任感。儒家文化提倡的“家天下”中的天下就是家的放大化,以父子关系为核心,孝道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道德责任,所有义务的履行都是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圆形辐射,以关系的亲疏来划定彼此交往的亲密度。这种文化习性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仅限于血亲关系,是一种低信任文化。与中国低信任文化相对应,美国的社会信任度往往较高,能够产生较高的自发行社交行为。高信任文化是超越血亲的社会理论习俗,具有普世性。这种社会中,存在一个发达的“市民社会”,例如教堂、俱乐部和工会等,来自发的引导人们的行为。这种中间组织会使得社会非血缘的成员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都很高。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根据经济生活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自发创造的适应性法律法规。一个健全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社会信任的产生,而完备的制度环境有赖于有效政府的存在。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实行者和法律法规权威的维护者有义务为公民提供社会安全网。有效的政府在维护和发展社会信任时应该奖惩分明,降低公民因失信所遭受的风险,允许他们通过反馈渠道表达其对政策实施的满意度。在官僚集权体制下,政府一手遮天的行为很难有信任度存在。所以,民主和信任是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这种客观秩序如果纳入经济范畴体现为行业规范。现代社会1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企业法人的交换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现象。而如何在交换过程中规避风险是每个行为参与者所要考量的问题。在交换的博弈过程中,交换双方彼此达成一系列的约定和条款,对这些约定和条款的践行就依赖于信任。即信任保障交换行为的持续发生。行业规范通过资格考察、资格认定等方式约束行业成员行为并通过预期的失信损失迫使双方履行约定以达成互利和均衡。1.1社会信任的资本分析组织要想获得信誉美名要靠长期诚实、公平的履行诺言。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排他性。是指信任对于所有者的强烈依附性,它与其所有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必须两者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特定效果并且不为他人所借用。第二,互利性。指所有者在使用信任这种社会资源时可以获得互惠互利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地提升集体行动的效果。第三,经济性。指信任并不是一种一次性消耗品,他的经济实惠之处在于一旦形成就可以持续使用。所有者对其的使用和投入可以使它的有效性和辐射范围得到增加。关于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一般认为是由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建立起来的。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有两个特征:第一,他是一种与群体成员和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结合体;第二,它是在相互的认知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用来提高不同社会网络中行动者的社会地位。他认为社会资本不能够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进行相互转化,他也不能完全独立于这两种资本之外。事实上,社会资本对于这两种资本起到了补充和增值的作用。同时,社会资本并不会一成不变稳定存在,而是通过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彼此连续不断的社会交往中得以维持和发展。科尔曼在布迪厄的基础之上,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将社会资本概念进行了扩展。他认为社会资本不仅仅具有增效功能,同时也是解决集体行动的一个重要资源。他提出了社会资本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是义务和期望关系。强调互助的效率大于个体单独行动。他指出互相帮助带来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个因素:信任的社会关系和义务的辐射范围。只有通过强有力的信任机制作为市场交换的后盾,自发的经1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济贸易往来才有可能持续,人们才会产生相互帮助的意愿,互相提供义务帮助。因此,义务和期望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能够克服犹豫缺乏信任导致的合作失败。第二种是信息渠道。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的编码、通道的选择、信息的解码和信息的反馈这些阶段中都会存在信息的流失而导致信息的失真,因此便利的信息渠道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低成本的信息传递可以在高度信任社会中实现,人们由于彼此的信任对于信息的过滤行为有所降低,能够提高信息接收的完整度。第三种形式表现为规范和惩罚。规范和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群体成员的行为,能够促使理性人以实现群体目标为行为指导。规范的内化和惩罚的外部约束都有助于解决公共物品问题,但是也会对人们的个性和自我选择起到抑制作用。普特南(Putanm)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提出信任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他深度分析了社会信任推动社会民主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认为信任与社会网络、公民参与和社会互惠规范四维一体构成了社会资本。四者相互促进才催生了社会生活中的合作,同时使得集体行动成为可能。正是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合作行为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机主义行为的发生和人们信任水平的提升。社会网络同样加强了人们在交往中的亲密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信任的发展。公民参与能够提供监督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社会信任的质量。互惠合作、社会网络和公民参与相互交融产生了社会信任,由此催生了高效的社会资本。正是这种高效社会资本的存在,才促使认同社会规范的人们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效率,发展经济和推动民主。1.1理论运用本文以社会信任的个体分析、制度分析和资本分析为基础对中国的慈善组织进行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理性个体在采取信任行为会进行多方面衡量。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经验中可以产生和维持一定程度的信任。但是社会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道德文化的基础之上。慈善组织作为一个道德团体,其从业人员需要秉承着一定的道德规范,保证慈1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善组织运用的理念是符合善行要求,其行为要和内化了的公众慈善意识相吻合,满足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切合公益性主要特点,才能满足大众对于慈善组织的预期并投以信任。因此,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意识,进行道德文化建设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加强社会的信任度。慈善组织作为法人团体,其运营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设立初期,组织目标的选择、组织结构的划分、组织的操作运行和组织的监督管理都要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只有具备身份上的合法和行为上的守法,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相关信息产生的预期期待才会转变为信任行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得以产生。所以,法律法规建设是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强化的制度基础。第三,社会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人际网络的形成和互惠互利的公民参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健全的法律制度保证人们在慈善活动中有法可依,促进了社会信任的提升;完善的行业监督和自觉地内部治理则提升了慈善组织的信誉这种无形资产,进一步制度化和内化后就形成慈善组织公信力。在公民参与和人际网络中,广泛的参与形式和多样化的监管模式将会极大地提高公民对慈善组织活动和项目的了解从而强化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2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调查1.1我国慈善组织分类2.1从法律角度划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局行政审批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可将组织区分为: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可以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理》第二条指出“社会团体是中国公民自愿组成的,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条指出“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公募基金会是经过国家许可的可以公开面向社会进行劝募活动的组织;而非公募基金会则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只能面向特定的组织或者个人的资产开展慈善活动的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指出“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2.2从创立主体划分政府型慈善组织是指由政府创办或者挂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慈善活动的组织。该类型的慈善组织的经费来源大部分享受政府拨款。它的运行体制与政府行政机构重叠,实施民间运作、行政支撑的模式。它的特点在于人事和资金不能独立。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性质,不具备常态的慈善组织所要求的民间性和独立性等特征,例如红十字会。民间型慈善组织由非政府单位出资或个人投资建立,不享有政府拨款和补贴,独立开办、独立运营的慈善组织。主要特点为“自治”例如中华慈善总会或者各种企业慈善组织。2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宗教型慈善组织是由宗教机构、团体或组织成立的,具有明确的宗教背景。创办意图在于践行宗教教义和思想。我国民政局对于宗教型慈善组织的具体数量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其影响力不能忽视。例如真耶稣基督教会慈善互助会。网络型慈善组织是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慈善组织平台,一般通过网站募集资金和物资从事慈善活动。目前看来,网络型慈善组织的优点在于提供明确的交易记录和善款使用流向记录,而且捐资方式简单高效,操作性强;但是该类型的慈善组织较强的不稳定性、临时性和非正式性特征较为突出,政府和行业对其监管力度和方式上有所缺陷。一旦出现慈善欺诈行为,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并且可能进一步伤害公众对于慈善行为的感情而引发更为广泛的慈善抵制行为。1.1从服务功能划分服务型慈善组织是指为了提供一定社会服务帮助特定弱势群体的慈善组织。例如养老院、残障人士服务社区等。支持型慈善组织是为了促进某一领域或者行业的发展,为特定的组织、项目或者个人提供信息、交流、培训和资金等资源的慈善组织。但是从服务功能上对慈善组织划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目前由于条件和对象的限制性,没有明确的组织类型单独被划分为这两种。一般的慈善组织所从事的慈善行为都包括提供服务和支持这两种职能。2.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分析3.1发展现状我国慈善事业在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慈善组织数量上的显著增长,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增加。快速发展的慈善事业对于调解我国收入分配、保护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一个无形保护网。但是这层保护网随着一系列慈善丑闻的爆发而变得破烂不堪,从中国青少2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发展基金总会的“中非希望工程”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已然脆弱不堪。公信力危机正威胁着我国慈善组织的生存。2008年5月章子怡被爆在汶川地震承诺过的多宗捐款数额只兑现了一半,并且所捐款项是否到位以及去向等事实遭到了质疑。2011年4月,卢湾区红十字会与企业协会公务餐被爆花费近万元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我国红十字会善款运作的关注,紧接着同年7月爆发了给我国红十字会和整个慈善事业带来持续性负面影响的“郭美美事件”。事件本身是由于湖南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上的过分炫富引发了网友和社会大众的“扒皮”行为,经调查发现她的资金来源与中国红十字会及多个商业合作伙伴纠缠不清,导致丑闻相关人员和企业处于无法自证清白的尴尬境地。我们虽然清醒的看到全民声讨的浪潮中不乏谣言的存在,但是公众却选择直接忽视或者否定官方公布的任何数据和报告,对于曝光的问题和数据的真实性却穷追不舍,甚至对于未经证实的谣言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这种态度虽然过于极端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慈善组织正面临公信力锐减的危机。如图1-1所示,“郭美美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导致善款捐赠指数从2011年2季度的180亿元,到2012年2季度捐款指就锐减至30亿元左右,降幅到达1.1%。并且这种低迷走势、小幅波动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2季度。虽然慈善组织受捐数额大幅度下降,但全国接受善款总额变化并不太大。根据《2011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16]显示,2011年1-8月,全国接收捐赠总额为283.55亿元。其中,3-5月捐赠总额为150.98亿元,6-8月捐赠总额为121.03亿元。这说明人们的捐赠意愿并未因为郭美美事件大幅降低。发生变化的是对受赠单位的选择。善款更多的是通过对点链接进行捐赠。2011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数额为62.6亿元,6-8月全国公益慈善组织接收的捐赠数额仅为8.4亿元。与此对应的是政府和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量由3887万元直线增长到1.27亿元。充分证明了公众选择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行为减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2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2资料来源:中国公益慈善网http://www.charity.gov.cn/fsm/sites/newmain/index2.jsp1.1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现状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指的是慈善组织自身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度的能力和社会大众对慈善事务的参与程度。体现为慈善组织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社会大众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我国慈善组织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问责风暴”。我国慈善组织本身就面临着慈善环境不成熟的窘境,而一系列慈善丑闻的爆发犹如压在“骆驼身上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我国慈善组织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为了获得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更加直观的态度,笔者设计了“问卷星中国慈善组织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平台发放了105份问卷,有效问卷98份。问卷访问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层面上,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3.45%。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关于询问对我国慈善组织满意度的评价时,54.55%的人表示不满意,27.7%的人表示很不满意。而对于满意和很满意这两选项没有人选择;93.36%的人认为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形象和素质会影响到其公信力。慈善项目方面,均未听说过任何慈善项目的人数比率达到14.45%,社会认知度居于前三位的是春蕾计划54.32%、艾滋病防御与关爱41.82%和爱心包裹32.73%。2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3数据来源:问卷星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从社会公众方面,社会大众的参与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和其影响力的覆盖范围。目前,我国公众对公益慈善的关注愈发专业,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取慈善信息、问责慈善组织。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公民对慈善活动参与较为不足。根据图1-3所示,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点燃了我国民众的捐款热情,捐款数额在08年达到近年来的峰值。但是09年的捐款数额急剧下降了45%,只有474亿元。2010年我国的自然灾害较多再一次激发了全民募捐的热潮,捐款额到达778亿元,同比增长64%,到2011年捐款数额小幅下降为686.01亿元。这意味着我国公民的日常性慈善捐赠和长期救助行为并不常见,其捐赠活动主要表现为临时性和救灾性。另外,从企业角度来看,我国大陆参与过慈善捐赠活动的注册企业不超过10万家,近98%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本没有参与过慈善活动,更不用谈在慈善组织中设立慈善基金会或者冠名捐赠项目。《2011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捐赠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制造业,所占比例高达50.4%,金融业和社会保障组织虽然位列2、3位但所占份额然仍较少。这种行业偏差大,重点捐赠企业主要集中于高利润行业,社会各行各业的参与度不均衡的事实也限制了我国慈善组织在劝募范围和程度上的难度。2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1-4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1.1获取社会信任度方面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机制的保障和信息透明化的障碍而一直缺少社会信任度。从建立模式来看,我国慈善组织从建立到发展都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特色,不同于美国慈善组织的企业建立模式,我国的慈善组织需要挂靠政府部门才能设立。即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首先要满足两个标准:第一,挂靠某一政府部门或者政府授权的组织;第二,任何慈善组织的成立必须要保证其所在行政区域内没有业务相同的民间慈善组织成立。这意味着慈善组织的成立首先就要“抢得先机”。其次,这种唯一存在性又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的指导才能开展业务。如此业务办理程序难免导致我国慈善组织官僚气息浓厚,作风行政化严重。1.2从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对于慈善组织的税务优惠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即企业和个人只有通过国家指定的非营利机构进行捐赠才可以扣除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图1-4可以看出,我国2011年慈善捐款主要接收单位是慈善总/协会,数额高达73.78亿元,基金会和各级民政部门次之,分别为30.33亿元和14.52亿元,社会慈善团体的所占份额较少。这一数据表明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税务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压榨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善款来源,使得更多的慈善捐赠流向国家控管的慈善组织。如此政策背景下的慈善组织难免具有效率低下,成本难控的劣势,从而进2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步降低了其在社会中和民众中的公信力。图1-5数据来源《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合法性则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最基本的认证要求。在调查问卷中,社会群众在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进行排序时,合法性位居第三,有38.18%的人表示具有合法身份的慈善组织更加值得信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明确针对慈善组织监管的法律,导致我国很多的慈善组织特别是一些民办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地位一直难以界定,一些慈善活动难以开展。同时也使得部分慈善组织游离在政府监管的范围之外。因此,如果不进一步完善我国慈善法律的建设而仅仅依靠道德理论标准或依赖慈善组织内部监督的良好运行是难以保证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维持。1.1从信息公开方面慈善组织需要打造一个“透明口袋”来进行公信力建设,即要建立一个透明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来应对公众对于慈善组织信息和活动的动态关注。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并不缺少爱心,他们缺少的是对慈善组织的信心。打造“透明口袋”才能弥补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缺失,加强对其的多方位监督,才能重建其公信力。如图1-5所示,公众在对慈善组织的不满原因进行排序时,信息公开不透明平均综合得分位居首位。选项平均综合得分是根据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计算得出的,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2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图1-6数据来源《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信息公开有助于抵制谣言。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慈善组织运动机制的神秘化。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层级结构划分、善款来源和流向等信息接触有限,因此很容易受到慈善谣言的诱导而偏离对于慈善组织本身的理性客观判断。由于现在针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并不有效,很多信息的伪造性和扩大化程度较高,并且网络信息有着受众广泛的显著特征。一旦出现相关的慈善谣言,公众由于缺乏相应的事实例证则会采取盲目相信的行为。慈善组织在应对这种局面的时候往往采取事后发表声明。但是这种被动澄清会被认为是自我形象挽救的危机应对,其信息真实度低,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因此,慈善组织就会陷入流言-澄清-再流言-再澄清的恶性循环,其处境也愈发的尴尬,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不信任感与日俱增,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窘境也愈发得不到缓解。2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1.1外部原因2.1慈善文化不普及相较于美国全方位的慈善文化,我国传统的慈善文化发展较为单一,虽有一定的慈善思想但产生效果主要集中于家庭,而现代慈善理念普及程度也较为局限。美国蓬勃的慈善文化起源于全民族的宗教信仰。在美国,基督教基本上是社会大众的主要信仰,每周的教会礼拜和社区教会互助组等例行活动的举行极大地宣扬了互助、慈爱的文化。基督教徒的行为举止受到《圣经》的约束和指导,在他们看来行善、宽容和博爱是上帝行为的具象化。有关信任、慈爱的概念在《圣经》中的使用频次很高。例如:“你当依靠耶和华而行善事、以他的信实为食粮”、“主赐我饮食养肉身、博爱养灵魂”、“施比受更有福”[17]等。因此在基督徒心中,对他人的爱不因地位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国籍差异或民族差异而区别对待,他们提倡的是一种普世化的博爱理念,强调爱人即为爱己,甚至要“舍己为人”更多的关爱他人。此外,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其社会成员包容和互助的倾向表现更为明显。在早期的移民过程中,由于环境的艰苦各移民群体之间的互助行为已然超越了血缘和亲情的界限,而这些历史奠定了美国独有的“互助文化”,为现代慈善思想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福山将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归为“低信任度社会”。中国的传统思想强调以家庭为单位,亲疏程度为衡量标准。这种单一性导致慈善思想的普及程度远远比不上美国、英国等国家。从政治层面来讲,传统的统治者们将这种“仁爱”概念进一步扩大定义为“仁政”,施行“仁政”成为评价一个君主是否为政廉明、心存子民的标准之一。这种政治意义上的“仁政”为统治阶级的统治行为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同时将国家转变为慈善行为的主体,成为了最主要的社会福利提供者。因此,这种思想演变至今导致中国社会民众普遍认为慈善本来就应该属于政府行为,践行2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慈善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与民众没有太大关系。这种思想从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群众参与慈善的意识和热情。这种薄弱的慈善意识和热情直接导致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活动和实际运作情况了解较少。“中国红十字会”由于历史较久、依附单位权威性强以92.73%的认知率最为民众熟知,“嫣然天使基金”和“壹基金”这两个基金会由于名人效应和广泛的新闻媒体宣传认识度较高,到达78.18%和83.64%。而我国广泛存在的其他慈善组织的认知度则较为低下。1.1慈善立法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出台详细的《慈善法》来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操作行为。这一现实也得到了慈善组织本身的承认,例如在《2012年度慈善工作透明度报告》中指出:“在2010年和2011年的报告中都提出,由于我国公益慈善组织涵盖类型众多,适用法律法规不尽相同,其信息公开工作缺乏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权威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民政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规范基金会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在地方范围,上海、广州出台了各自的募捐管理条例。发展至今,全国到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数量上的增长,但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规定却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各级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的依据不尽相同,进而使得行业标准更加混乱,社会公众更加迷惑。对于慈善组织的具体操作,例如组织制度、财务管理和机构运行等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进行控制。从准入机制来说,慈善组织取得合法地位需要经过注册登记。美国的慈善资格审批较为简单,只需要向所在州提交结社申请,随后经由美国联邦国税局提供慈善身份即可。英国的注册审批较为严格,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身份:独立身份和自由运作;由董事会实施管理和控制;董事会成员不得从机构领取薪酬;从事纯粹的慈善活动[18]。但英国政府除此之外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对于慈善组织的运用还是采取市场化管理模式。而我国的慈善组织不仅需要挂靠政府进行申请还需要接收政府的“指导”,这种指导行为由于缺少相关法律在程度、流程和方法上给予说明,导致慈善组织丧失自主权,行政化程度高,官僚气息严重。不仅如此,对于很多民间慈善组织来说,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挂靠单位而无法通过民3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政部的审核这一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慈善事业多样化的发展。从税收优惠政策来说,对于慈善组织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措施,对于慈善行为起到了“正强化”作用。美国政府在这面做的尤为突出值得学习和借鉴。首先,只要符合美国税法规定的组织就具备向税务局申请拥有免税资格;其次,免税涉及的税种种类繁多,例如免除慈善机构的房产税、消费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多项税收;最后,退税流程简单易操作,凭借慈善组织开具的收据在纳税计算时自行扣除即可。英国的税收优惠更多的是针对慈善组织本身。而我国的税收优惠制度的普及程度和激励程度则远远不够。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我国78.18%的公民不知道有税收优惠政策,18.18%的人表示知道有税收优惠但不知如何申请。1.1慈善监管不成熟以我国红十字会发布的玉树地震捐款收支流程[19]为例,红十字总会接收来自三方面的慈善捐赠:总会直接接收的捐赠款物、地方红十字会汇缴捐赠收入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上缴捐赠收入。总会对款项进行汇总统计后会提供三方面的支出:第一,紧急救援支出包括灾区救灾款、灾区救灾物资、紧急采购救灾物质、供水救援队、心理救援队和灾区师生安置等;第二,灾后重建支出包括民房、学校、医院、社会救助和防灾减灾设施;第三,救灾相关支出包括志愿者费用、差率、文印办公、网银手续费、宣传表彰费用和捐赠信息录入处理以及打印邮寄捐赠收据。而这些费用的支出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管。例如,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3.73%的人表示在慈善捐赠后并没有受到过相关捐赠单据,更多的人对于慈善组织公布的流程提出了相应的质疑。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一般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其中社会监督可以分为捐赠者监督和舆论监督。我国对于慈善组织的监督基本上是针对主管部门的行政监督。慈善组织每年提交报告给审计部门,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日常运行活动的监督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因此,慈善组织内部运行较为混乱。如善款的挪用、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差和信息公示程度低等问题。而美国不仅有针对慈善的外部激励和监督也有事后的治理与规范。在资3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金运作透明度方面,美国政府要求慈善组织每年提交联邦政府要求的税务年度审报表,同时还需要将申报表公开给社会。不仅如此,美国慈善组织还形成了严格有效、规范有序的行业自律协定来约束慈善组织行为。法律保证、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构成了美国慈善组织完整的监督机制。1.1内部原因2.1慈善资源匮乏对于任何组织发展来说,资源的获得特别是核心资源的获得会影响到其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更是如此,慈善资源的相对匮乏更成为限制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一个短板。从人力资源角度,政府型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往往是有政府指派或者政府官员兼任,而工作人员缺少服务激情和服务意愿,动力较为不足;民间型慈善组织的组成人员往往是由一群热心公益、责任感强的一些社会成员自发组成,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且人员流动和流失的频率也较高。对于我国慈善组织人力资源发展来说不仅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人才也缺少责任化的志愿者服务。从资金资源角度,政府型慈善组织可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或者拨款来维持发展,并且由政府挂牌的慈善组织在向社会成员募捐方面获得资金的能力也更高。这一部分收入可以用来弥补运营费用的不足。例如,中国红十字会下属行业系统分会主要由中红博爱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中谋智国广告有限公司和北京王鼎市场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联合负责,拥有较为持续的资金来源和运营。而对于民间慈善组织来说,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陷入管理困境的情景不在少数。经费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办公条件往往比较简陋,提供服务的细致度方面也力不从心,整体质量较差,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公众对其信任度。2.2信息公示不明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示不足主要是由于:第一,政府部门介入过多导致慈善组3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织的行政依附性强,在组织决策、人员选派和善款流向方面缺乏独立决策能力导致可公开信息较少;第二,独立垄断性经营导致我国慈善组织缺乏竞争意识。组织对社会公开其发展现状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同时也是帮助提升社会监督力度和社会认可度的体现。然而,我国一些大型的国营性慈善组织鉴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认为没有必要同其他民办慈善组织竞争慈善资源和项目,所以他们自身缺少动力去加强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历史告诉我们安于现状必然导致最终的灭亡。第三,慈善组织自身运作的缺陷导致不愿公开相关信息。我国慈善事业的起步较晚,内部从业人员专业性差,组织运行机构规章混乱、内部监管机制犹如摆设等事实导致其对于信息公开抱有抵触和排斥情绪。这从主观上就遏制了“透明口袋”的建设;第四,慈善组织进行信息化成本高昂,重复建设严重的现状也拖慢了信息公开平台的建设。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缺失阻碍了社会大众的监督视角,信息公开的延迟性也会使人们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存在质疑,从而导致全面的信任危机。组织的信任度来自于信息公开工作的完成度,而成熟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依赖于该组织的信息获取能力。然而如果一个组织管理不规范或业务需求量庞大,可能这个组织自己都无法准确详细的知道捐赠接收、使用等详细信息时,公开有效信息接收监督就显得比较困难。组织规模的扩大就会需要系统化的信息处理,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自身的信息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年度捐赠额过千万时,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就会体现,年度捐赠额达到亿级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变得势在必行,否则无法满足目前的公众需求。而信息平台的建设,从开发到投入一直到最后的试运行和调整维持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大多数慈善组织来说是难以负荷的。3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对策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慈善组织信任危机,我们可以将此作为慈善组织重整腾飞的机会。如何使慈善组织摆脱公信力困境是确保我国慈善组织持续良性发展的首要任务。以社会信任理论为视角,从道德文化、制度规范和行业发展三个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慈善组织走出信任泥潭,提高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1.1道德文化建设: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价值意识道德文化是社会信任产生建立的基础。社会文化道德是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产生的必要条件。慈善组织是一个道德性的团体,社会大众对其存在和发展有一定的道德预期标准。根据期望理论,只有当期望最终实现时人们才回感受到激励。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当其运行理念和发展目标与公众内在的道德文化标准相契合的时候,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道德期待才会实现,人们才能得到采取信任行为的激励。所以,从道德文化层面提高公民的慈善价值观是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础。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的仁爱观念是存在的,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禁锢,慈善价值意识尚处于萌芽还未形成观念,公众对于慈善组织及其活动仍存在认识偏差。现代慈善组织不仅仅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怜悯、施舍和同情,而更多是以平等、互助和关怀的视角来体现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救助。因此,努力建设一个全民参与的慈善文化是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道德基础。对于公民现代化慈善意识的培养,新闻媒体也要参与其中并作为主要的推动者发挥作用。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捐赠和微博问责等新型的监督模式也开始成为一种民众参与慈善的主流渠道。目前,我国新媒体技术捐赠已经开始起步。“腾讯公益网络”、“支付宝公益”和“新浪微博公益”等平台的出现为我国建设慈善网络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近年来新闻媒体沦落为炒作和商业宣传的工具忽视了传播慈善文化的内涵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将重3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转到道德文化普及方面。加强对慈善活动和慈善项目的报道,引导公众视线聚焦于慈善,增加他们对于慈善组织运营的了解。通过报道慈善资金的来源和流向等方面为公众提供监督的视角和平台。同时,加大对普通公民慈善行为的宣传,号召社会群体加入慈善行列,甚至吸引专业人员参与到慈善活动中。为培养全民慈善的文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慈善的教育也需要进行改革。我国虽然对于儿童慈善观的培养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还是流于形式。改变现有的素质教育模式,将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学分和奖学金相挂钩,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进入养老院、福利院和特殊儿童照顾中心提供志愿者服务。为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提供培训、讲解和与专业人士沟通的机会深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普及慈善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实行慈善行为的责任和对慈善进行监督的义务。为我国慈善组织长期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1.1法律制度建设: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基础法律制度是信任发展的保障。法律的强制性可以使人们安心开展和参与慈善活动。一旦发生矛盾,双方相信法律可以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益。慈善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征在于其公益性,但作为一个法人组织其设立和运行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这种合法性才能使得社会公众按规范获得慈善组织相关信息并对其行为做出合理性预测,理性的社会公众才会在经过利益衡量对比分析后采取信任行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才能产生和发展。从法律方面。我国关于慈善组织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比较欠缺和滞后。政府应该根据慈善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针对性的慈善法律。首先就要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简化加入流程,改变“双头领导”的现实。可以逐步从分类管理过渡到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发放经营许可证。我国虽然有对于捐赠者的税收减免政策,但是由于申报流程过于复杂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获得免税资格。所以,给予慈善组织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简化税收申报流程,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慈善资源流向更多的3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慈善组织从而扩大受惠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民众进行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从政府领导方面。政府应该逐渐弱化在慈善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力。首先,政府应该减轻登记加重监管,对于不同种类的慈善组织采取有针对、有区分的分类管理。例如对于政府型慈善组织,政府应该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减少指派管理人员的行政化作风和官僚化气息,要帮助他们真正的以慈善思维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对于民间型慈善,政府应该放权管理,加大慈善组织的自主运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增加其社会贡献率,更多的注重对其进行定期监管,而不是时时监督;对于宗教型组织,政府要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和管理自治。而这种自由和自治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只要他们宣传的教义和思想观念是促使人们采取慈善行为并不涉及政治博弈和政治理念,政府就该允许他们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政府要加强“透明口袋”建设,打造系统化和人性化的信息公开平台,为公众进行慈善监督提供更大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要通过法律法规的设立将信息公开逐步内化为慈善组织的义务,使其自愿定期公开捐款数目、款项使用、人员成本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强化其公信力。法律制度的建设造就了慈善组织稳定发展,这种稳定性又增加了公众对于慈善组织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慈善组织可以进一步扩大其劝募对象和影响范围而得到持续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势必会带动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势头。1.1行业系统建设:强化慈善组织内部自治和行业监督优化慈善组织的内部自治及加强慈善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建立行业监督和评估机制,促进慈善组织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效的行业互律是强化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内核动力。建立一个以打造优良慈善信誉为目的的行业是规范业内每个慈善组织活动的资本保障,是提升整个慈善活动秩序的外在指标,是增强社会信任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无形资产。3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内部自治方面。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监督机制而更应该强化内部自治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首先,要进一步落实慈善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能只依靠志愿者的参与来维持组织运行,要吸收财务、审计和税务等方面的人才综合管理慈善组织的资源。同时,政府公职人员的比重要进行控制以保障慈善组织根据市场进行反映的内部决策能力。其次,制定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权限和职责,细化各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强化人才建设和绩效考察从而提升慈善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公众形象。系统、高效、有序的组织形象建立带来的是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的重建。从行业互律方面。我国应加快建立行业准入机制,明确规定相应的行业标准来规范慈善组织的活动。要对全国的慈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加强各地慈善组织的交流和沟通,打造相互学习借鉴的氛围,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由于其客观性能够起到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促进作用,提升其公信力。我国针对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机制需要得到完善和规范,在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时间和评估反馈等方面都有待建设,因此要加强行业内独立第三方评估主体的建立,为行业内的慈善组织提供客观、公平和公开的评估来增加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力求将公民舆论道德评估、法律制度保障和行业自律监管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对慈善组织运作形成一种持续稳定的制衡力,来有效地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促进其健康发展。从募捐方法方面。以红十字会为例[20],我国2011年全国红会的收入为4198亿元,政府拨款占27.7%,社会捐赠占68.29%。说明我国慈善组织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而过多过频的劝募行为将会减低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率和人们的捐赠热情,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压力。在名目繁多,机构众多的现实情况下,联合劝募这一方法将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联合劝募即增加了慈善组织募捐的可信度同时也加强了信息统一管理、信息统一披露和公益支出方面监管的整体性和权威性。3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结束语本文以社会信任理论为视角,从个体、制度和资本三个方面对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其提高公信力的提高提出了三重建设意见。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存在公众认知程度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慈善丑闻的出现也导致其公信力急速下滑。本文根据小范围调查问卷和慈善组织官方网络数据和《2011年中国慈善捐赠报告》对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内外部寻找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如慈善文化的不普及、慈善立法的不健全和慈善监管的不成熟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缺乏和信息公开不透明等。最后根据社会信任理论的框架针对性的提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建的对策。要通过培养公民现代化慈善意识提升全民道德文化;通过强化法律制度建设提升自身发展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加强行业监督和内部自治重拾公众认可度。我们在看到慈善组织面临着严峻的信任危机的同时,也要发现中国的慈善组织在慈善立法和信息公开上还是采取了不少实质性的行为。例如网络问政平台的打造和信息公开系统的构建等都说明我国慈善组织已经有了良好的转变,正在逐步的积极应对信任危机。中国慈善组织已经端正好了心态、吸取了各方经验教训,准备重整出发。相信通过相关法律建设的完备化、行业建设的专业化和慈善文化的普及化,中国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建将会取得良好的结果。3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释[1]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P3,P5.[2]SalamonLM.America&snonprofitsector[M].Washington,DC:FoundationCenter,1992.P35-36.[3]仲伟周,曹永利.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20-24.[4]WolfT.ManagingaNonprofitOrganization:UpdatedTwenty-First-CenturyEdition[M].SimonandSchuster,2012.P150.[5]特殊主义以人的个性、认识的主体性和价值的特殊性为基础,在价值问题上持个性化、相对主义和多元论的观点[6]CrimmN.AnExplanationoftheFederalIncomeTaxExemptionforCharitableOrganizations:ATheoryofRiskCompensation[J].FloridaLawReview,1998,50(3):08-0110[7]仲伟周,曹永利.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20-24.[8]葛卫华,王方华.浅谈非营利组织[J].技术经济与管理分析,2002(2):46-47.[9]SalamonLM.America&snonprofitsector[M].Washington,DC:FoundationCenter,1992.P35-36.[10]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116-121.[11]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P3,P5.[12]喻国明,张洪忠.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分析[J],人民出版社.2006年,2006,9.[13]福山,宛蓉.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远方出版社,1998.P30,P118[14]科尔曼.社会信任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3623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福山,宛蓉.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远方出版社,1998.P30,P119[16]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P2[17]圣经.新约[J].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161.P235,P351,P125[18]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分析[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P56[19]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危机: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guomeimei/[20]张樱樱,唐礼勇.信任理论的演进:从“个体行为”到“制度建构”[J].科学.经济.社会,2004,22(3),P76-78.4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从小学到高中我都在华中科技大学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度过,分析生又返回到了这里。现今,转眼就要结束分析生期间的时光,最美好的日子在这样精致的校园里度过了。此时,毕业论文完成,我的学生生活也画上了句号,面对即将要告别的校园和学院真是感慨万千。一路走来,有太多选择和坎坷,太多经验和学习。感谢一直陪伴在我旁边的父母。我的母亲用她的关怀和幽默帮我树立了信心和决绝的意志;我的父亲用沉默的支持和理解帮我坚定了我的各种选择。我不是书香门第出身,父母的学历也不高。但是他们用他们全部的能力帮助我走到了今天。真的很感谢他们!“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的导师孙春霞老师完全的做到了一位老师应该有的师德和高尚品德。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到答辩,无一不凝聚着孙老师的心血和帮助。她不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细心地治学理念指导我如何做分析、写论文;而且以妈妈般的关怀给予我生活上的温暖。尤其是要感谢孙老师,不仅仅教授我如何成为一名分析生,更多的是告诉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态度。在我找工作迷茫、失望和无助的时候,是她帮助我端正了心态、稳定了态度,以更加系统和踏实的态度去写文章。在此论文完成之际,我十分想感谢您两年对我的帮助与教诲。分析生期间碰到的同学和伙伴们陪伴我走过了美好的两年时光。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讨论和一起抱怨工作不易,这些青春的日子历历在目。感谢我们成为彼此求学道路上的一抹色彩。愿你们前程似锦,生活幸福。最后,感谢答辩的评委老师们。从开题到答辩,你们给我的论文很多的指导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正是这些中肯的意见让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我的毕业论文,感谢你们对于我的莫大帮助。大学是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我圆梦了。沈婕2014年5月15日4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BermanH.MeetingCommunityNeeds[J].Inquiry,2010,47(3):186-198.[2]CastelfranchiC,FalconeR.Trusttheory:Asocio-cognitiveandcomputationalmodel[M].JohnWiley&Sons,2010.[3]CheungCK,ChanCM.Social-cognitivefactorsofdonatingmoneytocharity,withspecialattentiontoaninternationalrelieforganization[J].EvaluationandProgramPlanning,2000,23(2):241-253.[4]CrimmN.AnExplanationoftheFederalIncomeTaxExemptionforCharitableOrganizations:ATheoryofRiskCompensation[J].FloridaLawReview,1998,50(3):08-0110.[5]GruberJ.Payorpray?Theimpactofcharitablesubsidiesonreligiousattendance[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2004,88(12):2635-2655.[6]GibelmanM,GelmanSR.Alossofcredibility:Patternsofwrongdoingamong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J].Voluntas:InternationalJournalofVoluntaryandNonprofitOrganizations,2004,15(4):355-381.[7]GurteenSHV.Whatischarityorganization?[M].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oftheCityofBuffalo,1881.[8]Kramer,RoderickM.,andTomR.Tyler,eds.Trustinorganizations:Frontiersoftheoryandresearch.Sage,1996.[9]KusmerKL.Thefunctionsoforganizedcharityintheprogressiveera:Chicagoasacasestudy[J].1973.[10]KelloggCD.CharityorganizationintheUnitedStates[C]//Proceedings.1893.[11]LewisD.Themanagementofnon-governmentaldevelopmentorganizations[M].Routledge,2006.4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LeibyJ.Charityorganizationreconsidered[J].TheSocialServiceReview,1984:523-538.[13]HwangS.Theeffectofcharitablegivingbycelebritiesonthepersonalpublicrelations[J].PublicRelationsReview,2010,36(3):313-315.[14]HopkinsBR.Alegalguidetostartingandmanaginganonprofitorganization[M].J.Wiley,1993.[15]HunterR.TheRelationBetweenSocialSettlementsandCharityOrganization[J].Th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02,11(1):75-88.[16]HallMH,McKeownL,RobertsK.NationalSurveyofGiving,VolunteeringandParticipating[J].Ottawa:MinistryofIndustry,2001.[17]HansmannHB.Theroleofnonprofitenterprise[J].Yalelawjournal,1980:835-901.[18]LeeJMH,LeeJLZ,PangA.Credibilitygovernance:Singaporegovernment's managementofcharityscandalarisingfromtheNationalKidneyFoundation (NKF)crisis[J].AMIC,NewDelhi,India,2009.[19]MacMillanK,MoneyK,MoneyA,etal.Relationshipmarketinginthe not-for-profitsector:anextensionandapplicationofthecommitment–trust theor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6):806-818.[20]McGannJ,JohnstoneM.PowerShiftandtheNGOCredibilityCrisis,The[J]. BrownJ.WorldAff.,2004,11:159.[21]MorganRM,HuntSD.Thecommitment-trusttheoryofrelationshipmarketing[J]. Journalofmarketing,1994,58(3).[22]O'ReganK,OsterS.Doesgovernmentfundingalternonprofitgovernance? EvidencefromNewYorkCitynonprofitcontractors[J].JournalofPolicyAnalysis andManagement,2002,21(3):359-379.[23]PlowdenW.TheCompactAttemptstoRegulateRelationshipsbetween43··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GovernmentandtheVoluntarySectorinEngland[J].NonprofitandVoluntarySectorQuarterly,2003,32(3):415-432.[24]PetrellaF.ProximityservicesinBelgium:Ananalysisofpublicandnonprofitrelations[J].AnnalsofPublicandCooperativeEconomics,2001,72(1):77-101.[25]SchmidH.Rethinkingthepolicyofcontractingoutsocialservicest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Lessonsanddilemmas[J].PublicManagementReview,2003,5(3):307-323.[26]TianK.OrganizationalOperationUnderNoncoordinateConstraint:Aframeworkof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harityorganizationsandthegovernmentinChina[J][J].SociologicalResearch,2004,4:64-75.[27]WatkinsSC,SwidlerA,HannanT.OutsourcingSocial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NGOsasOrganizations[J].AnnualReviewofSociology,2012,38:285-315.[28]WatsonFD.Thecharityorganization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Astudyin Americanphilanthropy[M].Macmillan,1922.[29]WojciechowskiA.ModelsofcharityDonationsandprojectfundinginsocial networks[C]//OntheMovetoMeaningfulInternetSystems:OTM2009 Workshops.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09:454-463.[30]WerkerE,AhmedFZ.Whatd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do?[J].The 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8,22(2):73-92.[31]WuSY,HuangJT,KaoAP.Ananalysisofthepeereffectsincharitablegiving: ThecaseofTaiwan[J].JournalofFamilyandEconomicIssues,2004,25(4): 483-505.[32]WeisbrodBA.Thefutureofthenonprofitsector:Itsentwiningwithprivate enterpriseandgovernment[J].Journalof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1997, 16(4):541-555.44··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WolfT.ManagingaNonprofitOrganization:UpdatedTwenty-First-CenturyEdition[M].SimonandSchuster,2012.[34]ZiliakST.Self-reliancebeforethewelfarestate:EvidencefromthecharityorganizationmovementintheUnitedStates[J].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2004,64(2):433-461.[35]孙志超.有限合伙在慈善事业方面的运用——基于慈善目的与税收优惠的讨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分析,2013(4):60-64.[36]周艳.慈善捐赠:现状,成因及改进思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86-88.[37]傅金鹏.构建NGOs问责的整合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分析,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1.[38]于常有.非营利组织问责:概念,体系及其限度[J].中国行政管理,2011,4:47-48.[39]肖和保.我国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01):141-145.[40]刘杰.加强和改进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0(005):137-139.[41]罗文恩,周延风.中国慈善组织市场化分析——背景,模式与路径[J].管理世界,2010,12:65-89.[42]马用浩.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路径探析[J].前沿,2010(004):9-11.[43]巢莹莹,陈微.中外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及启示[J].经济师,2009,1:062.[44]杨思斌,吕世伦.论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弱势群体保护与政府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019.[45]肖芬芬.非政府组织(NGO)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1):59-62.[46]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7:45··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0-34.[47]张程.NGO部门系统绩效评估[J].科技创业月刊,2006,4:108-109,177.[48]林毓铭.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J].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1.1[49]吴玲,施国庆.论政府在救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46-49.[50]仲伟周,曹永利,ShunfengS.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2):20-25.[51]吴玲,施国庆.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分析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4,9:73-80.[52]姚俭建,黄丹.关于构筑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监督体系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4,10:63.[53]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分析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社会学分析,2004(4):64-75.[54]万闻华.NGO社会支持的公共政策分析——以弱势群体为论域[J].中国行政管理,2004,3:008.[55]郑杭生,李迎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2).[56]胡树林.弱势群体的产生,危害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分析,2003,5:067.[57]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2002.[58]李超.论我国慈善监管体制的完善[D].湖南大学,2011.[59]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97):1.[60]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14.[61]崔树银,朱玉知.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浅析[J].社会工作,2009(8):15-17.46··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2]蔡翔.国外关于信任分析的多学科视野[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5):178-180.[63]冯明慧.浅析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机制建构[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001):5-7.[64]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9):64-70.[65]靳也.重塑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J].理论视野,2012,2:014.[66]殷瑜.论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重塑[J].学理论,2012,23:036.[67]王青.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应对信任危机的理性选择刍议[J].知识经济,2012(9):54-55.[68]李占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5:007.[69]姜广东.信任分析:理论演进[J].财经问题分析,2004,10:3-8.[70]张樱樱,唐礼勇.信任理论的演进:从“个体行为”到“制度建构”[J].科学·经济·社会,2004,3:74-78.47··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1]孙春霞,沈婕.社会信任理论视角下的慈善组织公信力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03,P45.48··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录二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问卷您好!非常感谢您抽空参加这次问卷访问,本次问卷旨在调查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基本情况,以便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只用于学术分析。您的选项只反映您的个人选择,不论正确。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您的性别[单选题](1)男(2)女2.您的年龄[单选题](1)20岁以下(2)21-35岁(3)36-50岁(4)51-60岁(5)60岁以上3.您的文化程度[单选题](1)小学(2)初中(3)高中(4)专科(5)本科(6)分析生及以上1.1您的职业[单选题](1)农民(2)学生(3)工人(4)军人(5)教师(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个体户(8)企业管理层(9)公益性组织工作者(10)自由职业者(11)失业(12)其他5.您目前常住的城市___________6.您赞同以下哪种慈善观念[单选题](1)为富不仁(2)慈善人人有责(3)慈善是富人的游戏7.您从哪些渠道了解慈善信息[单选题](1)新闻媒体(2)慈善组织官网(3)人际传播8.您多久参加一次慈善活动[单选题](1)经常参加(2)偶尔参加(3)很少参加(4)从未参加9.您通过何种途径参加慈善活动[多选题](1)学校或单位为突发事件举办募捐活动(2)慈善组织发起的相关活动(3)社区或者街道举办的募捐(4)"慈善一日捐"等相关慈善活动(5)直接与受助者建立联系(6)媒体或个人发起的募捐活动(7)其他__________提示:请按主次顺序选择10.您通过何种方式参加慈善活动[多选题]4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捐钱(2)捐物(3)志愿服务(4)宣传和介绍慈善项目提示:请按主次顺序选择11.您的每次捐赠是否为自愿[单选题](1)是(2)否12.您捐赠后是否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单选题](1)不知道有此项优惠(2)不知道如何申请(3)知道政策但没有申请(4)已经申请但未能落实(5)申请并落实13.影响您参加慈善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排序题,请在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数字][]经济条件[]信息公开不透明[]捐赠渠道不畅通[]质疑慈善组织的专业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其他14.您对慈善组织的关注度[单选题](1)无关注(2)偶尔关注(3)关注(4)持续关注15.您对我国慈善组织的满意度[单选题](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很满意16.您对慈善组织的新闻和相关慈善活动的关注度[单选题](1)无关注(2)偶尔关注(3)关注(4)持续关注,了解各项活动的情况17.您如何评价您所在城市的慈善活动开展情况[单选题](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很满意18.您听说过以下哪些慈善组织[多选题](1)中华慈善总会(2)中国红十字会(3)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4)中国sos儿童村协会(5)中国扶贫基金会(6)嫣然天使基金(7)壹基金(8)中华自愿者协会(9)都没听说过19.您听说过以下哪些慈善项目[多选题](1)关爱军人家庭援助项目(2)春蕾计划(3)中华慈善总会慈善一日捐活动(4)“微笑列车”项目(5)爱心包裹(6)红十字会“博爱送万家”活动(7)贫困母亲救助项目(8)艾滋病防御与关爱(9)“扶贫救心-红十字会在行动”(10)中慈爱心图书室援建项目(11)均未听说过20.您是否有向慈善组织求助的经历[单选题](1)是(请跳至第22题)(2)否21.遇到困难时,您更倾向于向谁求助[单选题](1)政府(2)慈善组织(3)其它__________________22.您向慈善组织求助的经历是否感到满意[单选题](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很满意23.如您对慈善组织有不满意,原因有哪些[排序题,请在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数字]5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太过依赖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监督不到位[]信息公开不透明[]腐败现象严重[]慈善活动的执行存在问题[]组织和管理不规范24.您向慈善组织捐赠后是否得到单据[单选题](1)是(2)否25.您是否信任慈善组织[单选题][必答题](1)是(2)否26.您在捐赠后,是否收到捐赠使用状况的信息反馈[单选题](1)是(2)否27.您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关键是什么[排序题,请在中括号内依次填入数字][]合法[]效率[]诚信[]使命[]监督1.1您认为我国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干预是否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单选题](1)是(2)否29.您认为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形象和素质是否会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单选题](1)是(2)否30.如您想捐钱,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机构[单选题](1)政府相关部门(2)政府背景慈善组织(3)民间慈善组织(4)直接与受捐者接触31.您认为怎样的慈善组织值得信任[多选题](1)明星发起的基金会(2)有知名或优秀慈善项目的(3)由政府或事业单位发起的(4)具有合法身份的(5)有固定办公地点的(6)有专职的专业工作人员(7)捐赠款项信息公开的(8)能够接受有效地绩效评估和监督的(9)自己受过帮助的(10)组织结构完善的,管理规范的32.您认为开展慈善公益评比活动重要吗[单选题](1)很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很重要33.您认为“中华慈善奖”等慈善评选和激励活动重要吗[单选题](1)很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很重要34.您认为政府在慈善组织公信力提高上的责任是[多选题](1)税收减免(2)财政支持(3)搭建慈善活动平台(4)政策扶持(5)强化监督(6)降低慈善组织准入门槛(7)加强慈善立法5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5.您认为慈善组织应该定期向社会公布哪些信息并接收查询[多选题](1)法定代表人、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基本情况(2)慈善组织的财产状况、募捐和受赠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状况(3)开展慈善项目的种类、申请、评审程序和实施效果(4)年度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5)法律、法规、规章和章程36.您希望慈善组织多久公布一次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信息[单选题](1)随时(2)一个月(3)一个季度(4)半年(5)一年(6)无所谓37.您认为捐赠人应当享有哪些权利[多选题](1)表达自愿捐赠的意愿(2)要求订立捐赠协议(3)查询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4)索取有效地捐赠凭证(5)对定向捐赠余款实施想通救助的决定权(6)享有对捐赠项目的监督权38.感谢您的参与,您对于我国慈善组织有何其他建议[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谢您的参与和合作!5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