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

ID:27352409

大小:393.50 KB

页数:73页

时间:2018-11-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第六讲文气说讲授提纲: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念含义的演变二、曹丕有关“文气”之说的解读三、“文气”说之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六讲文气说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念含义的演变“气”是内涵非常复杂纠结的一个文化概念。大体说来,它的涵义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物质(元素)向人的精神气质发展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气”之两种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纠结在一起的。现在做一简单梳理。1、先秦时期“气”的最初含义,当是指一种生成物质的元素。第六讲文气说今存最早论说“气”的资料,是《国语·周语上》的这

2、段话: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周太史)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韦昭注:“过,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韦昭注:“烝,升也。阳气在下,阴气迫之,使不能升也。”)于是有地震……”这里的“天地之气”应是指“阴阳”,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第六讲文气说到春秋时代,有“六气”之说。《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对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

3、惑疾,明淫心疾……”这里明确说,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但要注意:它说五味、五色、五声均源自六气,开启了把“气”从自然物质的意义引向人文意义的途程。第六讲文气说到战国时,论述“气”的资料就更多了。《管子》即有不少关于“气”的论说,如云:凡物之精,化(一作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同上)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4、,生者以其气。”(《枢言》)第六讲文气说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气”(精)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也是人体之得以诞生的根本。这里的“气”,仍是指物质性的东西。但同时,《管子》还说“气”生成了人的心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通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内业》)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心术下》)这就进一步明确地把“气”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在了一起。第六讲文气说孟子也说到“气”:吿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

5、,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上》)这里的“气”,是专就人而言。孟子把“气”和“心”、“志”对言,“气”侧重指身(生理)的方面;但也包括心志方面的涵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第六讲文气说同样的意思又如:“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

6、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尽心上》)孟子这里所说的“气”,都是兼生理之气和精神之气而言的。第六讲文气说《庄子》谈到“气”的文字也很多,其总的说法,是认为“气”属于物质性的东西。例如: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这里,庄子区别了“心”与“气”,“气”是指人体内的生理之气。第六讲文气说《知北游》还有一段著名的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

7、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里提出的“通天下一气”的命题,被张岱年先生称为“古代最早的气一元论”。这里说,“气”生成万物,亦生成人体,则“气”是“原创”性的物质。第六讲文气说荀子也多次说到“气”,如: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草木有气有生,禽兽有气有生又有知,人有气有生有知更有义。可见,气是无生无知的,

8、而有生有知之物皆有气。那么,气就是生命与意识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一般的物质存在。总之,战国时期,“气”的涵义主要仍是一种物质存在(无论其说自然界还是人本身),是生成万物(包括人)的根基,但同时也兼指人的精神意志。第六讲文气说在先秦所有论“气”的言论中,我们最应注意的,是那些把“气”和人体、人的精神联系起来的论说。如《管子·心术下》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孟子·公孙丑上》说“浩然之气”;《庄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