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

ID:27956679

大小:7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2-07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_第1页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_第2页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_第3页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_第4页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先秦部分复习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点复习内容第一讲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一元论思维模式:(二)天人合一:(三)关联式思维框架(四)重直觉、领悟而不重认知、逻辑:(五)关注政治、人伦:(六)知行并重:第二讲轴心时代:雅斯贝斯指出,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平常的历史事件。雅斯贝斯认为,直至近代乃至现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

2、了精神的动力”。从这个无可辩驳的历史现象来看,中国、印度、西方不是同一序列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是“同时代的、并无联系地并列存在的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轴心时代”的灿烂图景。而轴心时代的文化创造,也构成了这三大文明的文化基因,并一直型塑着后世的历史文明。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殷周之际的变革。如果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殷周之际的变革,则是一种思想层面、特别是宗教形态层面的变革,其主要体现即是由重祭祀轻道德的自然宗教向重人伦轻鬼神的伦理宗教的转型。或者更具体地说,体现为一种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的转型。《礼记·表记》中,有一段时常为学者征引的话事实上

3、正概括了殷周宗教文化形态的异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第三讲孔子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说,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仁学是最突出、最富于哲学智慧的内容。(一)“仁”的精神基础:发自内心的情感或者说“直”。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唯此方可行“仁”。“仁”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不可伪装。这也正是所谓“为己之学”。(二)仁者以“孝悌”为本:亲亲孔子认为,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亲情,也就是对于其父母兄弟的情感。这是“仁”的根本。所以我们说,孔子的伦理是一种建立在血缘纽带之上的亲情伦理,这种亲情伦理必然以

4、宗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目标。(三)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孔子的仁爱尽管以“亲亲”为基础,强调血缘亲情的自然流露,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孔子看来,“亲亲”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的真实的情感,人类的其他爱心实际上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仁者爱人”,应该从“亲亲”中去培养,由“亲亲”去扩大。当然,必须指出,孔子“爱人”的范围尽管十分广阔,但爱的程度与方式却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爱有差等”。(四)“仁”的情境化孔子尽管十分强调“仁”的养成,但对于“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去下定义,而是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在具体问题中“因病发药”

5、,指点学生自己从中去体会。“仁”与“爱”相关,与人的真性情相关,但不能定义,一旦限定了“仁”的内涵外延,就是对“仁”的宽广含义的限定甚至桎梏,仁的德性智慧也必将大受戕害。(五)实践“仁”道的两个基本原则:忠、恕之道“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从消极方面说,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六)克己复礼为仁:“仁”“礼”关系孔子对周礼的改革,首先是他为周礼注进了崭新的内容——“仁”,在中国思想史

6、上,孔子第一次对这个往往被理解为外在仪节法度的周礼背后的意义和精神给予了追问。孔子提出,礼要以“仁”为本,礼要体现仁的价值目标。这就是说,从事礼乐活动只是手段和工具,而通过礼乐的教化活动使“仁”得以实现,这才是礼乐的真正目的。礼乐只是外在的形式,必须灌注进“仁”的内容,灌注进人的最真诚无妄的情感,这就是礼与仁的真正关系。中庸思想:《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在孔子思想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通观《论语》全书,处处体现出孔子的中庸立场和思维方式。对于孔子而言,中庸与其说是一种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不如说更是一种处理各

7、种问题,包括社会道德伦理以及“周礼”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态度和思想方法,后来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朱熹进一步解释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至也。”可见,在儒家心目中,中庸既是极精微的道理,又是极平常的常识。这也就是后来宋明理学津津乐道的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具体内涵:在《论语》中,中庸之道一般被表述为“执两用中”。即在两种极端取向中选择一种平衡。具体说,包括两个方面:(1)中庸作为一种德,是指不偏不倚,无

8、过不及,即所谓“过犹不及”。这就是说,无论“过”还是“不及”,都不能达到“中庸”,因此两者其实是一样的。(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