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教案_3

宋明理学教案_3

ID:28076771

大小:20.59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宋明理学教案_3_第1页
宋明理学教案_3_第2页
宋明理学教案_3_第3页
宋明理学教案_3_第4页
宋明理学教案_3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教案_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www.5y  kj.co  m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儒学独尊地位的

2、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

3、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

4、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

5、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

6、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

7、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酸甜苦辣样样都有。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

8、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