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育理论doc

哲学教育理论doc

ID:28109456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2-08

哲学教育理论doc_第1页
哲学教育理论doc_第2页
哲学教育理论doc_第3页
哲学教育理论doc_第4页
哲学教育理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教育理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哲学与教育理论哲学的学问、人的理论、人的学说:“①最终是通过对人和现实的终极关怀完成和实现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哲学是使人获得自由自觉活动、不断完善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的智慧之学。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学校心理教育正是这种智慧之学的体现。学校心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②就其本质来说,是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形式,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开创性的新型事业。以哲学为叙事背景,对学校心理教育进行哲学解读,不

2、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同样具有实践指导的作用。.---  一、起源解读——回应时代哲学的本质众所周知,中国的学校心理教育勃发于20世纪80年代。在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人们比较集中地认为是现代社会的物化和媒介化使然,是教育制度和青少年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育使然。进入心理教育哲学的话语体系,使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心理教育的产生是对凸显人性的时代哲学本质的一种理性选择和情感回应。正是这种回应使我们有了这样的感悟:哲学作为时代思想和时代精神的表征,承载着对时代问题解答的职责。换言之,时代提出问题,哲学回答问题;.---而时代提出的问题也恰是对哲

3、学的回应。学校心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深刻体现了当代哲学的精髓。.---  .---20世纪后半期,人的问题被推到哲学的中心成为宏大叙事。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现代“人的生存”主题的凸现,既意味着对近现代“理性”主题的反叛,又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实际上,对人的关注主导着当代中国和世界哲学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进程,构成了哲学发展的核心线索。另一方面,当代哲学所折射出来的对人的理解,对整个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学科、教育领域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整合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它必然构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各门学科形态认识和理解的方法论和深层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在对人

4、的理解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上,决定了当代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要从哲学意义上建立起对人的现代理解,完成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所演绎的单一伦理人模式,转化到当今的包含着经济人、独立人、道德人和心理人等等在内的对人的整体理解,促进个性和主体性的健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反观学校心理教育产生的渊源,就会发现这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形式是社会和时代的必然..---作为一种活跃的生命之流、一种对生命的辅导,正是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哲学的时代精神——对人、人性、人的幸福的呼唤、回归。它不仅要矫治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应该不断地捕捉、引导和促使健全人格的生

5、成,为人的存在提供新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启蒙。另一方面,学校心理教育在对时代哲学的回应中也汲取了了哲学中的理性批判思维,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这一对学校心理教育起源认识上的思想方法论的变革,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显然,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反思、理性的批判的哲学,为我们理解学校心理教育的起源提供的是深刻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迈上新的平台。二、本体解读——回归本真的生活世界本体论是对事物本源的探讨。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把“人是什么”这个人类学问题,认定为是对哲学研究来说具有最高整合作用的话题,对对象的探索

6、永远是哲学和各个领域的“阿基米德点”。学校心理教育的主体对象毫无疑问是学生,对学生的不同定位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心理教育的“图式。心理化“图式”,即适应学生的心理结构与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取向。教育化“图式”,即通过有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取向。问题化“图式”,即从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着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取向。③还有其他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图式”的出现是正常的、自然的、必要的和可能的。不同的“图式”不是对立的,无绝对的对与错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进行整合和怎样进行整合。我们认

7、为,以哲学为统领是整合的最佳路径,而整合的核心要素是对心理教育本体的认识,即用哲学中关于人的知识的研究成果,对照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学生,以此充实、澄清、解释、反思和提升经验科学得到的关于学生的认识。把经验科学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形而上学的思考结合起来,回归学生本真的生活世界,这应该是这种思考的结果。这种生活世界不是指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是人生活其中的心物统一的世界,也就是胡塞尔提出的“.---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性的”世界。在“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心理教育最典型地体现出发端于生活世界又回归于生活世界的特征。在此基

8、础上,目前有的学校心理教育中出现的“物本”、“庸俗化”、“花瓶摆设”、“贴标签”等现象,只能说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异化”——教育本体的“异化”。我们期待的学校心理教育是“人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