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

ID:28412035

大小:7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09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_第4页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证研究摘要社区矫正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大连市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十年来,不断提高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社区矫正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完善以电子监控为主的监管信息化建设,在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公众不够理解、矫正方式单一、电子监控技术有明显缺陷等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关键词社区矫正电子监控公众意识心理矫正作者简介:于莹,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2015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刑法。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25

2、7一、社区矫正的概念我国对于社区矫正的官方定义是2003年两院两部颁布的《通知》中指出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对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不予关押,让他们仍然生活在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二、大连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现状(一)大连市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依据《关于在大连、本溪两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06年4月,大连在全市范围内的五个街道展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大连市作为全

3、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进取,在社区矫正的开展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获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2012年,大连市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启动。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全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服刑人员10950人,解除矫正7631人,现有社区服刑人员3319人,再犯率始终保持低于0.2%的全国水平。为了提高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队伍素质,大连市加大了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了系统而全面的工作人员学习计划,广泛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学习宣传活动。据统计。大连市先后开展各类培训活动36期,进行各类考试

4、18场,业务技能竞赛2场。丰富了工作人员对于社区矫正有关的法律知识,促进了整个队伍执法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健全完善对服刑人员的监督体系,大连市近年来一直以监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其中搭建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是大连市实现“人防”到“技防”转变的重要标志。大连市投资近百万元,在2015年底完成了市级社区矫正信息监管指挥中心建设,目前,大连市社区服刑人员的手机监控率达到80%,点人员手机定位率达到100%o可以随时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所在位置,实现了人防和技防的有效结合,大幅强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监控技术对于

5、构建大连市智能型社区矫正立体化防控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连市社区矫正工作所取得的优秀成绩与其对电子监控技术的大力投入与不断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大连市社区矫正工作中电子监控技术的具体应用社区矫正领域的电子监控(electronicmonitoring,EM)是指利用电子通讯设备查证社区服刑人员所在方位的一种矫正技术。大连市社区矫正中所采用的电子监控技术是类似于便携式电话技术的手机定位方式。利用电子地图和声纹识别等现代技术,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全天候监控,对其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律进行分析,实现集跟踪和定位于一体功能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

6、管理。社区矫正的手机定位系统有一套具体而完善的实施过程。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手机定位和电话声纹信息对比,定位社区服刑人员的地理位置和活动区域,大体能够保证社区服刑人员一直处于被监管控制的范围内。负责监管的管理人员通过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在经过系统验证后获取监控权限。在社区服刑人员中选择确定的定位对象后,通过对其个人信息的选择,转化成相应的GPS追踪信号。将手机号作为定位依据对其进行定位,获取该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理位置与活动区域的信息。当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越过规定的活动区域时,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对其发送短信提醒,或对其进行外呼操作,運用声纹识别技术,

7、通过运用在系统中最初录入的其声纹信息与此时记录的声纹信息进行对比,进行人机分离查询,判断该社区服刑人员是否脱离了监管范围。若发现该社区服刑人员具有很大的人身危险性,管理人员也可以直接进行报警通知,拨打报警电话,从而达到对其有效监管的目的。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系统的具体运行过程如图一、图二所示:(三)电子监控技术的合法性分析我国社区矫正中对电子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监管能力,弥补以往社区矫正模式不足的同时,也同样引起了一些对这项技术是否合法的质疑。有观点认为,电子监控技术使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时刻处于监控之下,这无疑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是违反我国

8、《宪法》规定的。对于电子监控会侵犯公民隐私权这一观点,本文持反对意见,本文认为对社区矫正人员采取电子监控这一技术的做法是合理的。虽然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公民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