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

ID:28665756

大小:1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2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_第1页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_第2页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_第3页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_第4页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学)题目:1、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方程式与不等式”教学收获哪些策略和经验?2、在“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常见问题有哪些?谈谈您的解决办法。3、通过学习,《课标》中数学建模的内容你认为应包括哪些?4、“数与式”教学重难点包括哪些?5、谈谈“数与式”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6、试述初中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7、下列是某位学生的作业,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解:根据余弦定理,得           =,所以c=1.又由正弦定理,得,所以A=60°,

2、B=180°-60°-30°=90°.故△ABC是直角三角形.问题:(1)指出解题过程的错误之处,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2)给出正确解法,并简述应采取哪些教学措施以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课堂教学片段环节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探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生:180°。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到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一共是180°。环节二师:很好,这说明通过实验是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既然大家还记得小学做

3、过的事,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剪刀和三角形的纸片,剪一剪,拼一拼?(约三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剪、拼任务)环节三师:大家都做的很好,但这个结果是通过一两次的实验得出的,还不足以说明所有的三角形都有相同的结果。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相当多的几何知识,大家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ABC,要求学生说出已知与求证)已知:△ABC,求证:∠A+∠B+∠C=180°。明确问题后,老师启发学生发现求证的关健在于两点:①180°的角是知何产生的;②怎样把∠A、∠B、∠C加在一起,并请大家思考,准备交流讨论)师:现在开始交流。生1:平角等于180°,如果能把三个

4、内角移到一个平角上,那么这三个内角之和就是180°。师:这就明确了证题的方向,可是通过什么方法能把三个角移到一起呢?请大家继续探究.(学生继续画图、思考或轻声交谈,过了四五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生2:作BC的延长线CD,在△ABC外部作∠ACE=∠A,这样只要证明∠ECD=∠B.师:你能证明∠ECD=∠B吗?生2:能。由作图知∠ACE=∠A,所以AB//CE,于是∠ECD=∠B。师:生2借助剪拼法得到了思路。师:这位同学做得很好。确实动了脑筋。下面老师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出来。(教师板书完整的证明过程)师:刚才我们证明了这个结论

5、,这就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接下来教师开始讲解例题)……(1)“环节二”中让学生“剪拼”的目的是A、证明结论的正确性B、熟练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强化“剪拼”的技能D、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及启发学生寻找证明的方向(2)针对上述的教学过程,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所起的作用;(3)环节二、三的教学中有哪些不足?并就此提出改进建议。9、阅读小林同学的作业,回答问题。题目:若,,求的值。解:,.      .  当时,,此时.   当时,,此时.   .(1)简述小林同学的解题思路;(2)试就小林同学的解法进行点评,并给出学法指

6、导。10、下列是某学生的作业,请阅读并回答问题。(1)请指出上述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2)针对上述错误,给出教学建议。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项和”这节课教材的大致编排:设置情境(高斯求和故事)——提出问题(高斯算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前项和?)——推导——得出公式——应用举例,其中“公式导出部分”的教材内容如下: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

7、+…+(50+51)=101×50=5050。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1,2,3…,n,…前100项的和的问题,人们从这个算法中受到启发,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2,3…,n,…的前项和:由  1  +  2  +  …  +    +    +  +  …  +   2   +  1    ++  …  +    +   可知探究: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吗?一般地,我们称为数列{}的前项和,用S.表示,即。由高斯算法的启示,时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我们用两种方式表示:   ①    ②由①+②,得.由此得到等

8、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如果代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以用首项与公差d表示,即思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