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

ID:29196671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7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_第1页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_第2页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_第3页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_第4页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 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精讲人教版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三册第五单元《石钟山记》二.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2.重点掌握“鼓”、“是”、“遗”、“得”等实词的用法。总结“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的规则。三.学习方法1.学生抓住“二疑”、“三笑”、“一旨”,才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四.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

2、苏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苏洵、苏轼、苏辙,时称“三苏”。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五.题目提要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

3、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夏季,苏轼有黄洲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如写暮夜乘舟探绝壁一段,绘形绘声,情景事例,描写十分细腻、真切,这些都是

4、值得我们借鉴的。六.相关知识1.《水经》是魏晋时人所著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2.《水经注》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郦道元博采汉魏以来文献碑刻,考证经文正误,叙述了1000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山川名胜,引用书籍多至437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水经注》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七.重难点1.内容主旨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5、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2.写作手法《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

6、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3.阅读下文思考问题世人不晓石钟命名之故,始失于旧注之不详,继失于浅人之俗见。千古奇胜,埋没多少。坡公身历其境,闻之真,察之详,从前无数疑案,一一破尽。爽心悦目。——

7、——《古文观止》点评①“始失于旧注之不详”在文中具体指什么?②“浅人之俗见”在文中指哪些人?③“爽心悦目”是什么意思,“爽”和“悦”是什么用法?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梁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行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考异》④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⑤他的依据是什么?⑥通过学习本文,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观点的。4.苏轼有疑必察,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是通过第二自然段充分体现出来的。这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