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

ID:30917146

大小:94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4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_第1页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_第2页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_第3页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_第4页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 新人教b版选修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本章整合新人教B版选修2-2知识网络专题探究专题一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统称为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常常能为我们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方向.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2.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又叫逻辑推理.其中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演绎推理具有如下特点:(1)演绎的前提是一般性原理,演绎所得的结论完全蕴涵于前提之中.(2)演绎推理中,前

2、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演绎推理是数学中严格证明的工具.(3)演绎推理是一种收敛性的思维方法,它创造性较少,但却具有条理清晰、令人佩服的论证作用,有助于科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例1】证明下列各等式,并从中归纳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2cos=,2cos=,2cos=.证明:2cos=2×=,2cos=2×=2×=,2cos=2×=2×=.……从以上各式归纳可得一般性的结论如下:2cos=(n∈N+,n≥1).【例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M,N是椭圆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3、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PM,kPN时,那么kPM与kPN之积是与点P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1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解:类似的性质为:若M,N是双曲线-=1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P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PM,kPN时,那么kPM与kPN之积是与点P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设点M,P的坐标为(m,n),(x,y),则N(-m,-n).因为点M(m,n)在已知双曲线上,所以n2=m2-b2.同理y2=x2-b2.因为kPM·kPN=·==·=(定

4、值),所以kPM与kPN之积是与点P的位置无关的定值.专题二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1.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综合法与分析法.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其特点.有些具体的问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可以证明出来,人们往往选择比较简单的一种.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

5、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Q可以推出P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2.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明命题的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为等价命题,反证法反映了“正难则反”的证明思想.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必须先否定结论,即肯定结论的反面,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必须罗列出各种可能的情况,缺少任何一种可能,反证都是不完全的;(2)反证法必须从否定结论进行推理,即应把结论的反面作为条件,且必须根据这一条件进行推证,否则,仅否定结论,不从

6、结论的反面出发进行推理,就不是反证法;(3)推导出的矛盾可能多种多样,有的与已知矛盾,有的与假设矛盾,有的与已知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例3】设集合S={x

7、x∈R且

8、x

9、<1},若S中定义运算“*”,使得a*b=.证明:(1)如果a∈S,b∈S,那么a*b∈S;(2)对于S中的任何元素a,b,c,都有(a*b)*c=a*(b*c)成立.证明:(1)由a∈S,b∈S,则

10、a

11、<1,

12、b

13、<1,a*b=,要证a*b∈S,即证

14、a*b

15、=<1,只需证

16、a+b

17、<

18、1+ab

19、,即只需证(a+b)2

20、<(1+ab)2,即证(1-a2)(1-b2)>0.∵

21、a

22、<1,

23、b

24、<1,∴a2<1,b2<1,∴(1-a2)(1-b2)>0成立,∴a*b∈S.(2)(a*b)*c=*c=,同理a*(b*c)=a*=,∴(a*b)*c=a*(b*c).【例4】有10只猴子共分了56个香蕉,每只猴子至少分到1个香蕉,最多分到10个香蕉,试证:至少有两只猴子分到同样多的香蕉.证明:假设10只猴子分到的香蕉都不一样多.∵每只猴子最少分到一个香蕉,至多分到10个香蕉,∴只能是分别分到1,2,3,…,10个香蕉.此时10只猴子

25、共分了:1+2+3+…+10=55(个),这与共分了56个香蕉相矛盾,故至少有两只猴子分得同样多的香蕉.专题三 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探索性命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它的解题思路是:从所给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例5】若不等式+++…+>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求正整数a的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