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ID:31040793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6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_第1页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_第2页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_第3页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_第4页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管理思想比较研究巩在暖1,巩在禄2,祖佩香2(1.中国农业大学高教研究室,北京海淀100094;2.松郊乡中心小学,吉林抚松134500)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二者的教育管理思想进行比较与分析:关于教育管理权与教育对象;关于教学的管理思想;关于学生的管理思想。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  孔子与柏拉图同是生活在东西方奴隶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都想乱世求治,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并有颇为相似的生活经历,都曾办私学,并游历各国。不同的国度,不同

2、的文化背景,及相似的生活经历,相似的人生追求,使两位对东西方文化产生长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在教育思想上既有各自特点,又不乏共同之处。关于二者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较多,但对其教育管理思想进行研究与比较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对此作一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对教育管理实践与研究工作者有所启发。一、孔子的生平与教育管理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生活在春秋晚期,当时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时期。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三岁丧父,幼年孤贫,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他在年轻时,曾做过“委吏”和“乖田”,后来当过大司寇。他从小就立志为学,以好学闻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开办私学。他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在等级鲜明的奴隶社会无法实现。看到鲁室纷争,诸候争霸,他曾离开鲁国,先后到齐、宋、卫、陈、蔡等诸候国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前后十三年,到处碰壁,最后,又回到鲁国,潜心教育和典籍整理工作,“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为社会培育出大批有用人才。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此,仅将

4、其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方面归纳如下:(一)关于教育管理权与教育对象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满怀救世热情,一方面眼见周礼破败衰落而痛心疾首,希望通过教育恢复“周礼”,达到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又把教育作为立邦兴国的重要条件。《论语》中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从教育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出发,孔子不仅强调国家要办教育、管理教育,也提倡私人办学,他自己就是“开办私学”的表率。在他看来,教育是和政治紧密相联的,国家办教育是

5、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而个人办教育则既可以为国家培养“士”,也可以培养弟子,以代己推行政治主张,间接“参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打破了当时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在招收学生时,不分民族和地域,不分行业和出身,凡“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当时鲁、齐、卫、晋、蔡、秦、宋、薛、吴、楚等诸国;而且家庭出身不同,有象孔子一样出身“贫且贱”的颜渊、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也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和南宫适。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束缚,而且造就了

6、一大批“仁人”、“志士”,为促进当时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为后来中国教育世俗化奠定了基础。(二)关于教学的管理思想孔子一生勤奋好学,且“学无常师”,善于向不同的人求教,并曾带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游历中,他们行迹不定,教学既没有固定的校舍,也没有必要的设备,有时甚至食不裹腹,但他仍然“诲人不倦”,坚持为学生上课。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在教育组织形式上形成了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管理思想。他这种不讲究物质条件,在各种条件下甚至在困境中坚持教学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强调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生的学习,而不在于教

7、师的讲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督促学生学以致用以及解释疑难等。《论语》中就有许多孔子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一起讨论的生动记载。同时,他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保持生动活泼,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友好平等的关系,相互启发,“教学相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教学管理思想中的民主成份。以此思想为指导,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在教材的选用上,孔子也有严格的标准。为了培养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孔子对古典文献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删选,并补充上自己的观点,修订出“六经”,即:“《诗》

8、、《书》、《礼》、《乐》、《易》、《春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其中不符合“仁”、“礼”要求的“郑声”,则“弃之”。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反对学习农业知识和生产知识,称请教稼圃的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