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

ID:31259891

大小:215.2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1-07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_第1页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_第2页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_第3页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_第4页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普贤上师言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普贤上师言教《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开示辑要1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翻译/项慧龄;校对/马君美开示辑要之一《普贤上师言教》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段落,我们都可以讨论经年,并且从中获益良多。对於那些非常认真遵循这条道路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研习《普贤上师言教》,因为这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课题。对於那些追寻成佛的人而言,这是一门从此刻到成佛都必须研习的课题。我个人非常高兴能讲授这个题目;不知道一些去年来过的听众是否记得,我不太想再举行诸如佛教导论之类的短期周末教学。当然,《普贤上师言教》也谈论到悲心、菩提心等常见的主题。我不能

2、保证你们将听到什么不寻常的内容。这或许是针对「龙钦心髓加行」最深广最详尽的阐释。虽然说是「龙钦心髓加行」,但并不表示这本书对於那些遵循马尔巴或维汝巴修行之道的人,或那些正在做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四加行的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他们肯定可以将这本书做为参考。对萨迦派的人来说,即是他们所称的「三见分」。对於遵循马尔巴传承的人而言,他们有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至於宗喀巴传承的追随者,则有《菩提道次第论》(LamRim)。而《普贤上师言教》也是类似的主题,因此肯定可以用它做为参考。在这本书中,偶有一些基本的佛教理论,但大部分的主题仍是修行的忠告和

3、口诀。因此,对於那些正在做加行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晚上,我先给口传,然後稍事休息。之後,那些对修行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笑)。但是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可以留下来。我将用藏文念诵「笼」--也就是我们说的口传;给口传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我是非常保守的右翼佛教徒(笑)。我知道时代正在改变。我也知道我们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不表示你们不需要口传。我们不能没有口传。没有灌顶就无法修行。这些都是必要且重要的。目前佛法在西方弘扬地相当迅速。我曾1宗萨钦哲仁波切於一九九九年六月,开始在美国加州旧金山讲授巴楚仁波切的名著《普贤上师言教》(

4、KunzangLama'IShelung),书中主要阐释「龙钦心髓前行法」的实修细节。经见过人们在没有接受口传或灌顶的情形下修持金刚乘。或许有灌顶,但并不是很多人要接受口传;这样不好。所以,我将给那些想要修行或正在修行的人口传。当然,这一次我只能念几页。如果我们明天还活著,我们将继续口传。如我一开始所说的,这是一个很长的教授。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在所有人之中,我是最要有耐心的(笑)。而你们应该要有耐心。很幸运地,今天却吉尼玛(ChokyiNyima)也在座。当我辞穷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帮帮我?(笑)。我领受《普贤上师言教》的口传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

5、能超过三十次。这个法教总是不断地被讲授。对我来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个成就者。我记得非常清楚,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到一处,总是随身携带《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几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会读个几页。我光是从顶果钦哲仁波切那里领受这个法教,可能就超过十次。有几次是因为仁波切向一群人传这个法,而我恰巧也在场。大约有五次,仁波切应我之请,或因为他认为我需要受这个法,而把这个法教传给我。他对我讲授这个法,大约超过五次。还有,我从敦珠法王受这个法肯定有三次左右。也从其他上师那里领受过这个法教。如果我的虔诚心没有限度,如果我有净观,如果

6、我遇见能够使我有限的虔诚心增长的上师,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领受这个口传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还活著,我会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们某些人也能维持这种传统,巴楚仁波切的传统。把这个法教当做你的人生手册。以这本书为基础,展现你的人生。由於这是一个续部的法教,根据传统,我先向所有的传承上师祈请。你们只要注意就可以了。如果你们想要向传承上师祈请也可以。新的学员,只要注意就好了。我们必须先奠定基础。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书籍?为什么不选择一篇诗歌?为什么不是中论?为什么不是历史书?针对这所有的疑问,我们需要某种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为了了解这本书

7、,我们必须建立基础,对那些甫入门的人尤甚。建立此一基础的第一要务是,必须了解「见、修、行」。这非常重要。虽然「见、修、行」这个专门名词似乎来自佛教徒之口,但事实上,见、修、行总是与我们同在。每次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有所谓的「见、修、行」。我们或许不使用「见、修、行」这个名词,但总是有「见」,总是有「修」,总是有某种「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美、丑等评断,每下个评断,每做个思考,每做件事情,就有见、修、行。因此,在进入这本书之前,先建立「见」(见地)是重要的。如果你问,为什么创造「见」?我们创造「见」,大多是因为我们想要快乐。「快乐」或许是个非常一

8、般性的字眼,但是我们创造「见」,大多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某件事物,想要成就某件事物,想要抓住某件事物。举例来说,我们想要享乐,这就是我们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