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ID:31270962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比较,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意,了解写法,感受诗情。要比较,就要有相对应的语言材料。语言材料之间越有可比性,比较的价值就越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古诗教学可以在下列语言材料间进行比较。  一、修改稿与定稿比较  我们知道,古诗语言最为凝练。诗人作诗时对锤字炼句十分讲究。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在未定稿前就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字眼;贾岛也曾为是用“僧推月下门”还是用“僧敲月下门”而纠结不已;诗人杨慎阅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恰好“还来就菊花”的“就”字脱落

2、了,他试着补了“对”“傍”“赏”等字。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教学时,利用诗人的修改稿与定稿比较,不仅能增添学生古诗学习的趣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字的妥帖精妙。不过,这样的例子毕竟不多,资料也难找。为了教学的需要,师生也可对用字进行适当修改。如将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欲”换成“就”,就读不出诗人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下笔的愁肠百结;把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换成“飘”,则春雨神不知鬼不觉的俏皮劲儿就无法体现。诗人的用字之妙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也许这样的比较,有时学生还很难完全领会诗人的用字之妙,甚至会产

3、生与诗人相左的意见,但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6  二、同题材或同主题的古诗文比较  现行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单元的,这一编排体系为比较教学提供了方便。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根据“思乡”主题,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三首古诗词编在同一课。有教师就把《泊船瓜洲》和《秋思》比较着进行教学。先是“合”,同步出现两首诗,比较相同之处――处境相同,身在异乡;再是“分”,一个因为明月相照,春风徐徐勾起了乡愁,另一个因为秋风瑟瑟想起了亲人;最后又是“合”,再次比较相同之处――心境相似,心里都惦记着家乡,惦记着亲人,都有一份浓浓的思乡情。两位诗人的情感在比较中互融互

4、补,叠加渲染。我们也可把课内外同题材的古诗文组合起来。如对杜甫的《春夜喜雨》与苏轼的《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春雨细密轻柔下得时间长,夏雨粗大急骤转瞬即逝;雨后景象分别为“花重锦官城”“望湖楼下水如天”;心情分别为一“喜”一“醉”;就表现手法而言,前者用“拟人”,后者用“比喻”。再如把柳宗元的诗《江雪》与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探究,是一种发现,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三、相同表现手法的古诗比较  有些古诗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却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把这类古诗进行组合,比较其表现手法,有利于学生习得表现手法,对读懂诗意也很有

5、帮助。如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秋浦歌》组合起来,先阅读《望庐山瀑布》,发现诗人运用了“夸张”6的手法表现瀑布的磅礴气势;再找找《夜宿山寺》《秋浦歌》中的夸张句,并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立足一篇,带出一组,主次分明,注重迁移,学生对诗人非凡的“夸张”写法印象非常深刻。又如王维的《鹿柴》与《鸟鸣涧》,都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以动衬静”。至于“比喻”“对仗”“借景抒情”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中运用得就更多了。  四、不同版本的古诗比

6、较  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古诗不止一个版本。如曹植的《七步诗》就有两个版本。现行人教版教材上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却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于《七步诗》的两个版本,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着说说喜欢哪一首。通过比较,有学生这样说道:《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有点像顺口溜,我喜欢书上的,而且书上的《七步诗》开头两句看似平淡,但它是借物抒情的基础,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以萁豆相煎比喻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也有与之不同的意见:《三国演义》中的《七步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7、更加浅显易懂。之后,可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资料,探究为什么《七步诗》会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如果找不到相关答案,也可以自己猜一猜。这样的比较探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次很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五、同一首古诗的不同解读比较  古诗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首诗人们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很自然的。“诗无达诂”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当然,有些解读难免有误。如明人杨升庵就误读了杜牧《江南春》中的“千里”6两字。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清人何文焕

8、这样反驳他:就是改成十里,也还是听不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