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ID:31386360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_第1页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_第2页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_第3页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_第4页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走进孔子的教育世界  今天,如果有人拿是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来问孔子,他会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很注重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人。我们只能大致从他说过的话里推测,他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按北大教授李零的话说,这就是把人分成了三品:上智、中人、下愚――除却中人,上智和下愚的人都是不用教,或者教不好的。  就这两句话,五四以来,为孔子招来不少骂名。有人说他将人分三六九等,有人说他这是为奴

2、隶制招魂,诬蔑劳动人民只懂“油盐酱醋柴”,及至今日,当专家谈及“全纳教育”,仍会将孔子的这两句话拿出来做反面素材。  可是,有心的读者难免会产生怀疑。孔子不是也说过“有教无类”吗?不是也说过“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吗?  要进入真实的孔子教育世界,我们首先要对孔子“上智”“中人”“下愚”的分法做一些考证,采取就近取义的原则,在被认为记载孔子言论最可靠的《论语》中寻找线索是最可行的办法。  《论语?季氏》载:“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结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语可知,“生

3、而知之者”为“上智”无疑,而“困而不学者”7,当然也就是“下愚”了。  那么,谁是“生而知之”的“上智”者呢?  《论语》一书中,孔子最推崇尧、舜。可对于尧,孔子认为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的伟大是依天道而习得;对于舜,孔子认为“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是因为好问、好学才成为智者。至于孔子本人,当子贡称赞他“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回答:“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断然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遍观《论语》,不仅没有任何一处言及谁是“生而知之者”,甚至孔子本人对“生而知之”还有一定程度上否定的倾向。  看来,在孔子眼中,所谓“生而知之者”

4、,就像“鬼神”一样,只是一个可以“敬而远之”的伪命题。  那谁又是“困而不学”的“下愚”者呢?  宰予好像是。《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在孔子眼里,宰予是“巧言令色,鲜以仁”的家伙,正是该“困而学之”的对象,可他居然白天睡大觉!  可是,对这个“困而不学”的“下愚”学生,孔子并未放弃教育,《论语?阳货》《论语?雍也》中都可见孔子对宰予的教导,哪怕这个顽劣的宰予提出“井里有仁,好仁的人会不会跳到井里去求仁”这种故意挑衅的问题,孔子也能心平气和地加以解答。何况,对宰予的责骂,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  

5、事实证明,在孔子去世后,宰予与子贡等人一起成为孔门最坚定的捍卫者,而后世更将他列入孔门十哲,论及对孔门的贡献,还在颜回之上。7  互乡童子看来也像是个“下愚”的人。连弟子们都对孔子接见、教诲这样一个人表示不解,可孔子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上进之心,就应该鼓励,忘掉他过往的行为,不要让他甘于自弃。  原来,在孔子眼里,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只要有上进之心,就是可以教育的对象,就有“移”的希望,哪怕这个人看来是如此的愚钝、顽固,哪怕这种意愿和求进之心显现得是多么

6、幽微、隐晦。  由此,在那个官学下沉,私学初艾的时代,孔子事实上扩大了教育的对象,这基于他对人性基本的认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这句话,可以视作整个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整部《论语》,孔子论“性”的,只有这一句。  可一不小心,孔子就给后世留下了一道千年难解之谜。如何解读孔子眼中的“性”,两千年以降,从孟子到荀子,从扬雄到董仲舒,再到宋儒,“道性善”,“人之性恶”,“人之性也,善恶混”,“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千载之下,聚讼纷纷。  孔子本人大概对这样玄之又玄的话题是不感兴趣的。所以,子贡才会说“夫子之言性与

7、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这些通通不在孔子的头脑里,对于一个时刻思考着如何以教育来重建社会秩序的人来说,孔子所关注的,是对人之“生性”与教育的关系:  人们本来的才性,是相近的;因为教育和环境的不同,人和人的品格渐渐相远。(毛子水:《今注今译》)7  无论人的本性如何,这个本性会因教育而移易,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或者,对于作为教育者的孔子看来,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可教育性”才是人最重要的第一“性”,而这种“可教育性”对人的后天造就,超越了人之天生善、恶、愚、智的分野。  可是,这未免太理想主义吧。这不就是今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

8、教的老师”的翻版吗?  如果说,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直接回应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关于“师德”的命题;那么,作为一个教育的身体力行者,他所更为关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