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

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

ID:31454831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0

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_第1页
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_第2页
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_第3页
资源描述:

《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流淌  一次作文过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动。作文课是教师和学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它应该是鲜活的、充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但是,当下学生作文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学生作文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写作过程需要的心灵的自由参与、思想的大胆碰撞、智慧的平等交流,情感的积极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面对学生作文苍白、僵化、教条的现状,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生命意识在学生习作中闪耀呢?  一、阅读书籍,走进生活,体味生命意识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

2、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渗透,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充分交融、引起共鸣。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让学生走进书籍,在阅读中感受人生百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感受保尔在身体残疾情况下时刻思考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阅读,感悟人生,领悟生命的真谛。3  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去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用敏锐的感觉捕获

3、作文的信息。只有用心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让学生倾听花草的絮语、鸟虫的歌唱、轻风的诉说,感受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只要用敏感的心去捕捉,必能谱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过程要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他们内在的本性引发出来,多给他们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色彩。作文教学要直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定位为理

4、解生命,善待生命,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创造生命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魅力。这样,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得到和谐、自主、健康、创造性地发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生命意识的点燃者与爱心的培植者!  “情动于衷而行于言”“五情发而为辞章”。情,是写作的动力,也是文章的灵魂。情感是写作的生命,情感一旦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中,文字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写出的文章才会散发出生命活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动情点,只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情感境界,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掀起心底的波澜。  三、彰显主体,发

5、展个性,表达生命意义  个体的生命特征就是个性,这是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作文教学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要重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自己的主观情意。情意是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文章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没有情意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强加给学生所谓的“合情合理”,要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3  同时还要给学生作文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写记叙文,也可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调

6、查报告、产品说明、广告词、建议书、主持词、日记、随笔、诗歌等。作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点拨、引导,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如学生在给校长的一封信中,大胆提出了对学校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如开放图书馆,修建厕所等。  四、鼓励欣赏,培养自信,促进生命发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尤其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们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呼应。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尽管缺点和毛病都不少,但习作后每一位学生都会有“大功告成”的喜悦,此时学生迫切希望得到肯定和

7、鼓励。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因此,教师写评语必须用上真情,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要使学生深受感染;再就是教师应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阅读每一篇习作,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渗透生命意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生命意识才能在学生习作中尽情地流淌,我们学生的个体生命才能得到和谐、自主、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毛金秀.彰显儿童本色,催生个性习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0):144-14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