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ID:31500131

大小:10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_第1页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_第2页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_第3页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_第4页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把生活经验理论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语文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44-01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笔者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可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  1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生活处处皆

2、语文。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走近语文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资源。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都可成为学生们笔下创作的素材。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沟通课堂内外的纽带。如在学习《那树》一课后,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课后实践练习,组织学生利用星期天在本乡镇开展环保考察活动。看一看周围树木的生活状况,有哪些人为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通过调查,学生纷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与措施:自办手抄报,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保护环境,爱我家园”5的义务宣传;给环保部门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绿色植物;以童话的形式再现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如《我是一棵树》……

3、  正是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既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责任感,又通过自身的实践参与,体验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教学渗透生活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既要寻找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生活状态的语文,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这样一个情节:  “请同学们细读几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待学生读完后,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发现诗中描绘的景色很优美。”“美在哪里呢?”――“诗中描绘的是一片田园风光。清晨,陶渊明披着星星来到田间,锄杂草,间豆苗,晚间,皓月当空,月光如缕,撒在田间小道上,照在扛着锄头,裤管挽起很高的归家的陶渊明的身上。虽然劳累一天有些疲惫,但在这恬静的夜晚,心里是那么的愉悦。怎能说不美呢?”“这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能说一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吗?”――“月夜归耕图。”“其他同学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我发现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农民。”“这个发现很新奇。你是怎么发现的呢?”――“诗中有这样两句话:‘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意是,

5、陶渊明在南山下种了一块豆地,晨出晚归,无论怎么勤劳,地里总是蒿草茂盛,豆苗稀少,一个好农民决不会种出这样的地来,所以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为什么还要来种地呢?”――“这位老农其实就是作者,他厌倦官场,隐居于此,虽然不会种地,但远离了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感觉很清净,很闲适,这是一种寄情山水、聊以自慰的表现。”――“虽然诗人在诗中表达了那种洒脱,超俗的情感,可我觉得诗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是消极的避世,有才之士应该是积极的入世。”――“我认为,诗人当时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诗人怀才不遇,只好隐居田园,寻求闲适恬静的生活。”――“我认为那是逃避。”此时

6、的课堂气氛活跃,争论激烈。我真为学生们高兴,他们的思维多么活跃,他们的想象多么丰富。一个大问题牵出这么多的思想火花,这么多的想象空间,这么多的美好境界。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才使得语文课堂如一渠活水,源头不断。  3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教师要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将语文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  3.1角色互换当“小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不妨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新鲜有趣

7、,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也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如“学生考老师”5,学生把疑难问题当堂考问老师;有意注错音、写错字,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设计当“小画家”  学生喜欢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将语文还原为画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如教学《竹里馆》一诗,在学生诵读诗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提供的景物作画。学生通过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