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ID:31505046

大小:10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_第1页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_第2页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_第3页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_第4页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摘要:教育有很多目标和任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学生的身份建构。而在学生诸多身份中,教育不能只偏重于社会身份的建构,而忽视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只有把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把合作型学习作为文化身份建构的最佳方式,我国教育才有可能摆脱困境。  关键词:教育;社会身份;文化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21-02  在这个世界上,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很多,但是有一项很重要、却又少被人提及的任务就是通过教育建构学生的

2、身份。学校是使人社会化的一个专业场所,而人的社会化的标志是获得身份。不懂得如何获得身份,不遵循身份的约束和规则,没有自觉的身份意识,人是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学校在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身份建构。  一、身份及其价值  “身份”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然后才是一个理论问题。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漫长西方的历史时期,个人在身份上没有选择的权利,是被决定的。欧洲在中世纪时,家庭的地位决定其身份。贵族按照公、侯、伯、子、男划分等级,一旦继承了某一等级,则终生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那种被决定的、等级制的和不变的身份受到质疑

3、和反对。“‘身份’8真正变成一个文化问题,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确立起个人主义观念之后。由于‘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位置得到彰显,作为区分‘个体’和辨认其社会归属依据的‘身份’,才成为公共思考的重要对象”[1]177。从此,身份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西方社会学家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身份理论和认同身份理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身份问题。  虽然我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身份”一词(《宋书?王僧达传》中有“固宜退省身份,识恩之厚,不知报答,当在何期”),但是,“身份”的学理资源来自西方

4、,来自于英语的“identity”,它本身兼有“身份”与“认同”两层含义。基于词源学的意义,有人认为,“‘身份’一旦被‘认同’为某种属性或者与其他属性相比,个体才据此确认他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2]。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有人说,“身份是由一系列自我观点组成的,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3]。从符号学的角度讲,有人说,“身份是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色或社会角色”[4]346。无论这些定义有多少区别,但是身份的基本特征是人所共认的,即“‘独一性’(uniqueness),身

5、份是自我自觉的选择;‘延续性’(continuity),符合自我的一贯性;‘归属性’(affiliation),即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组合”[4]349。8  身份对于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一个人生下来就获得了身份。此后,在他的一生中,他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身份。这里的活动,既包括群体也包括独处,既包括行动也包括思维,甚至一个人死了以后还保留着身份,只不过他本人没有身份的意识而已。其次,身份的集合处和聚焦点便是自我。威廉?詹姆士说,“自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例如身体、能力、房子、家庭、祖先、朋友、荣誉、工作、地产和银行账户

6、等[5]。但“自我”并非上述内容的简单相加,它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带来了对身份的认同,而且带来了对身份的反思。再次,人的身份起初是被选择的(也有人认为,这种未被认同的身份还不能称之为身份),而由于自我的产生,形成了人的身份意识和身份自觉,身份方才成为人的自我选择。我可以选择承认此身份,抛弃和拒绝彼身份。但是,身份的选择同时与责任相联系,我选择、认同了此身份,就意味着我担当起与此身份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意味着我获得了归属感。  二、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结构

7、、社会形态和社会分工的相对简单,身份也比较简单。比如一个男性少年,他在家中是父母的儿子,是弟妹的兄长;在私塾是一个学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身份了。而在当代则不同了,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多样,人的身份也变得复杂多样。同样以一个男性少年为例。他在家中是父母的儿子;在学校是一个学生,一个少先队员;在社区是一志愿者;此外,他还是一个网民,一个博客写手,某一歌星(影星、球星)的粉丝;等等。但是无论身份是简单还是复杂,它有一个基本的分类标准,有人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即“81)生物指标:包括种族、性别、年龄、身高,随着生

8、物科技的发展,还有DNA、虹膜以及指纹等。2)社会标准:包括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态、工作履历、经济状况以及专业技能等。3)文化标准:包括个人趣味、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等”[1]172。此外,也许还要加一个政治标准,党派还是无党派,忠臣还是奸臣,汉奸还是民族英雄,等等。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