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ID:31514968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_第1页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_第2页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_第3页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_第4页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05-028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高等

2、学校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之责。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明新事物和开创新领域能力或潜质的人才。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主要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人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在对陌生事物的大胆探索中才能培养起来;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真实的训练过程,才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去运用并取得效果。由此可见,单靠学校的条件和力量,难以全面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生产、科研等实践活动有机结

3、合起来,使人才培养处于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之中,才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而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中南大学的实践经验,对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校内结合模式  校内结合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科为依托,融产学研于一体,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这些学科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主体或优势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拥有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

4、生产等多项功能,具备了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条件。比如,材料学科是中南大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依托该学科的粉末冶金研究院,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科研项目多,并建有完整的新产品试制生产线。该院利用这一条件,长期坚持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培养人才,平时既注意将科研中的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也注重将学生引入科研训练与生产实践,形成了教学内容中有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中有学生的劳动和智慧,产品生产线是学生的实习场所,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直接针对科研和生产实践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该模式培养的人才既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

5、动态,掌握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的科研与动手能力,他们毕业后往往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的要求,并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校内结合模式是一种“无缝对接”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与学校和校外单位建立的其他产学研结合模式相比,它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减少协调、沟通、培训、安全等多方面的成本,同时它还能在“8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三者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它无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模式之一。但是,这种模式所需的良好的研究环境、平台、队伍、生产等基础条件并不是每个学科都具有的,一般只有学校的传统优势工学类学科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

6、而难以在高校各个学科之间普遍推行。  二、企校结合模式  企校结合模式的特点是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企校联合攻关,师生参与其中,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一般来说,这些重大科研项目都是企业需要重点推广、重点开发、重点改造的项目,他们投入资金,创造工业试验等条件,派出科研人员与高校的师生一起联合攻关。而高校则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一方面吸收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另一方面则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组织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参与项目的工业试验与其他工程训练,企校双方联合进行实践教学。比如,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开展的国家“九五”重点推广项目“铁精矿冷固球团直接还原新工

7、艺”,从研究到工业试验到建厂投产调试,都吸收了大量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加。8  企校结合的模式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有机会与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有机会在行业内最强的企业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对于他们了解学科前沿、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熟悉生产管理的技能,以及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实践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这种模式的关键是要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等问题。如果问题解决得好,企业受益,就会与高校持续合作,企校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终极效应就会显示出来;如果问题解决得不好,企业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与高校合作的热情就会减退,单纯给大学生提

8、供实践教学条件的机会就会更少,则企校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就容易解体和失效。因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