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ID:31698901

大小:56.2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_第1页
《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_第2页
《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_第3页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伤寒论》后浅谈“治未病”思想吴群;指导老师:刘松林(湖北中医药大学12针研班学号:1235121084)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预防养生、“亚健康”的调治、疾病的先期治疗、病后的防变以及调护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部部长陈竺曾经提出:“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上题;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只有治未病才是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研究仲景的未病医学的思想,是预防养生医学和临床防治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伤寒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伤寒论》中井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一词,然仲

2、景十分重视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井将其临床防治医学体现于《伤寒论》一书之中,下面笔者就《伤寒论》中“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介绍一下。1、六经纲要及本证探析“有病早治”思想有病早治:仲景认为,人若患病,必须尽早治疗,及时服药,切忌隐瞒忍耐,抱侥幸获愈的心理,结果导致沉病不起。首先,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之气而上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风寒之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全方面的防卫,故太阳病为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其次,既重视初期阶段太阳病的防御与治疗,乂更加重视外邪直中其'已为_经病的现阶段诊治。故仲景在《伤寒论》六经病每一篇屮,各设“之为病”的条文作为提纲,使辨证径渭分明。并在

3、论及各病证治中,犹恐医者临纷繁之证而迷惘,常于关键之处一语道破,诲人以当机立断之法。如仲景在诊断小柴胡汤证时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意在强调只需见其部分上证,即可确诊,不必待诸证悉具。2、六经传经规律探析“已病防传”思想张仲景认识到疾病的传变规律上要有五脏乘侮传变和循经传变,所以一方承《难经》之旨,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一方面根据六经传变规律,提岀预防治疗、防止传变的发生。3、六经“变证”探析“病变防盛”思想变证是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证候。由于不是通过传经的方式而形成的,故不

4、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后世医学家习惯称其为变证。凡是反复误治所造成变证,《伤寒论》称其为坏病。变证在《伤寒论》里几乎占了1/3,对于变证的认识,重点要放在病机的变化和证候实质上。对于变证要洋审细辨,遵循《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Z”的原则。深人地观察脉和证,才能知道误汗、误吐、误下这些症结所在,然后在根据证候治疗。这就是仲景对“辨证论治”精神最明确的文字表述。病变防盛,就是疾病失治或误治后,超出常规疾病传变规律,产生了新证候,临床为防止病情变生重证,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所采取的防治措施。4、从阳明病与少阴病的“急证”探析“病盛防逆”思想“病盛防逆”:这是对已形成的

5、病症急剧发展、危象即将显露的特殊情况下,为防止病情由盛转逆而釆取的防治措施。在《伤寒论》可体现为急救回阳、急存真阴。其一急救回阳:在伤寒病过程中,人体阳气最易受损,甚则衰脱而生它变。所以仲景对阳气虚衰Z候,常施以急救回阳Z法,绸缪于未雨。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自二四逆汤”,少阴为一身阳气之总司,若见脉沉而不起,则少阴阳气衰微证己露,此时若不急救回阳,则病势急转直下,吐利,厥逆,烦躁,汗岀亡阳等险证难免,所以,仲最于此条一字千钧地下此“急”字,其防微杜渐的思想更明。其二急存真阴:阴即人体内的精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存得一分津液,便保得一分生机”。仲景在

6、重视冋阳防脱的同吋,还重视救阴存液。如阳明急下证,《伤寒论》第252,253,254条,似不危急,然其热及津伤之端倪已露,若不急下,则燥热播灼,燎源莫制,足竭真阴,所以仲景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5、从少阴病与厥阴病“死证”探析“正衰防危”思想正衰防危: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气逐日旺hk,正气日渐衰落,疾病由发展期逆转为危重期,临床为了防止病情逆转、危及牛命而采取的防治措施。《伤寒论》第6条所言“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可见仲景认为急危重症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若能防患于未然,在关键时刻及时救治,多可转危为安。在处理此类危重患者吋,仲景在少阴、厥阴篇设诸“不治”、“死”证,

7、目的不在辨出不治之证或死候而束手受败,而在以死相警,不人早图救治,免成僵戶之痛。6>根据六经“自愈”探析“正复病瘩”思想正复病桂:疾病在传变过程中,随着人体阳气的恢复,则出现了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由脏还腑的邪衰病退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病情好转的信号,所以临床要抓住时机,使疾病由危转安、由重转轻,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仲景在《伤寒论》中非常重视扶阳气、存津液和保胃气这才个重要的方面。其一强调阳气回复是其病自愈的征兆:《伤寒论》23条太阳病脉象本为浮紧,今见脉微缓,是阳气伸张,邪退正复的征兆,再加上不呕、清便欲自可故为欲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